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培根铸魂,坚守历史精神血脉。“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离不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向往,根源在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党员干部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中丰富的智慧营养,厚植深厚的历史底蕴,把“根”培得更茁壮,把“魂”铸得更牢固,承担起历史使命,创造出历史伟业,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守正创新,激活文化创新活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向历史深处回望,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到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到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从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到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时代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干部务必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底色和文化立场,开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新局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善于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文化创新,繁茂新时代文化之叶。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思想引领,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力量的源泉,是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价值的高度认同,是凝聚和维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纽带。党员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