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温州经典的美食,温州还有多少年轻人记得,传统而又非常有名的小吃?那些久远的年代,久远的味道,至今仍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散发着光华,没有随着日月的变迁,城市的繁华而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
对于大多的温州人而言,这些味道既是儿时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它们承载了这座城市太多的回忆~
——————
重拾经典
这“矮人松糕”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后期,那时有个温州人叫谷进芳,在城区五马街口设摊制作松糕,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出名。因为谷进芳个头矮小,就称他做的糕为“矮人松糕”。
松糕甜咸皆有,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口感松软绵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一年四季老小皆宜。
据说在元末明初刘伯温义军攻温州城的和城内义军联络暗号,为“等斩”糕(意为缚好内蒙古人),温州俗话“等斩”和“灯盏”是同音。另据传清光绪末年,温州人陈大姆、陈碎姆两兄弟,在东门陡门头设摊炸灯盏糕,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圆形的菜油灯盏,故得名“灯盏糕”。
灯盏糕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刚出油锅的灯盏糕,浓香扑鼻,金黄诱人,令人食欲顿生。
猪油糕,又名脂油糕,早在清代时就已著名,《元和唯亭志》称其为“吴中佳制”。油而不腻,粘而不粘,外焦里嫩,金灿酥软,包在箬叶里,清香四溢。一片箬叶剪成矩形,将煎好的猪油糕铺在上面,糕上抹上一层夹杂着黑芝麻的白糖,咬一口,满口香甜,回味无穷。
鱼丸汤汤色澄清微酸辣味,鱼丸有弹性,用鱼肉加淀粉制成的,多为不规则长条形。1998年“温州鱼丸”被定为“中华名小吃”之一。
鱼丸原叫鱼圆,据说在一千多年前温州城墙建成后,京城来了一批大官员,官府特请一位有名厨师来做菜,厨师经多方打听,得知官员喜吃清淡带汤的鱼菜。当时在温州马鲛鱼在鱼肴中属上等料。厨师将鱼身连骨带皮用刀切成厚片, 然后加入姜、酒、盐、渍味再放入“白山粉”拌均匀。锅中水沸时用手将鱼片一片一片放入滚水中,待鱼片浮起后加米醋等,制成微带酸辣味的鱼汤菜。官员赞不绝口,问菜名叫什么,厨师匆忙之间一时说不出好的菜名,想到用刀切成的鱼片是圆片形,就急中生智说是“鱼圆”。
县前汤圆,原名郑德大汤圆,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相传至今。温州人视吃汤圆为吉祥,历来有汤圆待客的风俗习惯。1998年12月,国内贸易部在杭州举办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县前汤圆店的麻心汤圆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之一。
传说“长人馄饨”源于1930年左右,当时乐清人陈立标来温州以馄饨摊开始经营,他制作精细,用料讲究,盖料更丰富,有紫菜、蛋丝、肉松、青菜、浸酒虾米,尤其是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深受大家欢迎。由于他个子很高,人们都称他的馄饨为“长人馄饨”。
猪脏粉作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猪肠、鸭血、粉干等配料配制而成。早在十几年前温州猪脏粉在温州的大街小巷,可说是遍地开花。猪脏粉清香扑鼻,鲜美无比,猪肠酥烂软糯,猪血嫩滑可口,粉干细嫩滑腻,尤其热汤特别鲜美。
清光绪末年,温州城区府头门钟楼右侧,有一家张氏开设的烧饼店。其所制“葱油重酥烧饼”,面粉加猪油揉成酥面;馅心用盐渍猪肥膘肉丁、酒浸虾米、甜酱瓜粒、京冬菜丝、葱花,拌以麻油,成形后用火炭烘制。出炉的烧饼呈淡黄色,食之酥脆。女店主是一个寡妇,但因为喜穿白色衣衫,而且做的受人们喜爱,众以《白蛇传》中“白娘娘”称之,所制烧饼亦随之得名。酥松味香,回味浓郁。
马蹄松最早产于清雍正年间乐清白象地方,以形如蹄得名。在过去,在温州地区大街上隔百米有包点店的年代,“马蹄松”当属店堂内必不可少的糕点,它的外形颇显独特,金黄中又带几圈棕色,上面还撒了许多芝麻,像是温州烧饼的变形放大,但又没馅,仅几粒微小的肥肉夹杂其中。“马蹄松”不很甜,其甜味中还略带一丁点儿咸,但比温州烧饼要淡味些,嘴里头一嚼,倒是别有一番香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