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指导原则是先学后教+上课让学。
准备一个预习本,定期查,向家长反馈,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作业本。每天的预习作业要求家长签字,不会的可以写“不会”二字。家长会上要布置落实,引起重视。
教师提前批阅了解学情,然后下发课上边听边改,下次批新作业时顺手二次批改。这其实有些课前研习单或挑战单的味道,但还只是最基本的预习,还未达到研习或挑战的高度。
作业本的设置:练习本+1号作业本+2号作业本。
练习本供学生课上练习用。1号作业本的目的是巩固练习,为提高效率,由小组长批阅,只为我报送问题较严重的作业。2号作业本专门用来做预习作业,是我心目中的预习本,为迎合学生习惯,避免混乱,仍叫做2号作业本。因为1号作业本我不全批全改,所以我曾想叫做练习本,但这又容易与课堂练习本混淆,所以只能还叫做1号作业本,这个不全批全改的作业本还需要和家长解释。将预习本叫做2号作业本并且我全批全改可以让家长心安一些,否则家长会认为老师只批预习,不批作业(不批作业是重罪啊!)
只有先逼着孩子们自学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才会有交流的欲望。
第二天的课上先让学生上台讲,展示不同解法。然后是提问环节,询问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清楚或想知道。接着是比较总结阶段,最后是练习阶段,注意对练习的拓展发散,真正将一个题的价值发挥出来。
无准备的学生是无法交流的,要想把孩子们都提升到一个交流平台上,就必须让学生提前自学。
面对一个无所不知的教师,学生就会产生期待,当学生都把目光投向教师期待教师解答的时候,教师要控制住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指导但不代替),教师要给予指点,并再把球踢给学生。
评价也不能只掌握在教师手里,在电影《我爱我的老师》中的一个场景,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或解答完题都请一位同学来评价。
教学必须趣字当头,其实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愿不愿意玩的问题(知识还是问题吗?),于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再有用的知识,再有营养的饭菜,倘若设计的无趣,我讲的无趣,学生也是不肯吃下的。
挑战再挑战:简单重复死路一条,唯有不断地挑战,在知识上教法上挑战,再挑战,才有生机和源头活水。
为什么累?因为老师在挖空心思地为学生准备练习,基本的练习做完后,能不能让学生收集一些易错题来解答来交流。拔高拔高,能拔多高,不过是领着学生玩得高兴嗨皮而已。
或者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组织学生学习数学。
贲友林在《寻变》——〈练习课:让学生不“被练习”〉第73页的这段文字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种改变自己体力劳动为学生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段文字是我教学理念思想形成的最初萌芽。(此人最让我佩服的是其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仍然坚持不懈创新寻变,我将其视为我精神的导师)。
对于自己的孩子教育而言也是如此,与其每天为孩子准备一个题,不如让孩子每天为你讲解一个题。
打开自己重获新生:
一见:(2018毕业考反思)你的课到底缺少什么?
二:拒绝和别人交往沟通,就像关闭了一扇扇窗户,那意味着自我的封闭。正是交往的丰富性绝对了你以后的因缘和可能性。记住人的局限性,交流必须通过语言。不沟通你就永远不知对方在想什么,对方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办事情,你第一件事就是和别人沟通交流,以此来交换信息。
我从未来穿越到现在来帮你:
一见:预支未来原理——摘自韩大爷的杂货铺
二见:信任孩子是这世上最难的功课——摘自魏智渊
上台抽签+口算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