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
中国传统上,将立春后的十五天分为三个阶段,称之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唐代诗人罗隐的立春诗里说:“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便很形象地描绘出了立春的意境和景象。唐代,在立春之日还有画梅花妆的习俗,“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明代立春时则有“鞭春牛”的习俗,“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清代的年画里,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立春日“万象更新”的寓意。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之起点,在于立春。
燕子从南方归来,笋尖在向上生长,杏花的蕾在孕育,很快就要开放。收拾起所有过往的心情,振作精神,张开怀抱,迎接春天的到来吧。
还有,别忘了吃春饼啊,民间称之为“咬春”。据说立春当日,吃用各种蔬菜嫩芽做的春饼,能带给你一年的勃勃生气呢。
今天又吃到了母亲做的春饼,烙的单饼卷了豆芽、鸡蛋皮,还有黄瓜条配甜面酱。
谈到春饼,不由得想起来小时候祖母做的荠菜煎饼。
偏僻贫穷的山村里,没啥好吃的。一年四季的玉米糊摊的煎饼、秋冬季或煮或蒸或烤的地瓜、地瓜面蒸的窝窝头,都是当家的饭,。偶尔的白面馒头或烙饼,是让孩子们欣喜雀跃的大犒劳,大都在过节或节令时。
而每当大地回暖,立春时候,便能吃到荠菜煎饼。我和小伙伴儿去山坡上的麦子地里,挖了一棵一棵经历了一个漫长冬季的荠菜,或翠绿或深紫,连根拔了,装在筐里拿回家。
祖母和母亲,仔细地择去荠菜上的枯叶,用井水浸泡洗净,切碎了,撒一点盐,摊撒在煎饼上,再洒一些炒熟后研碎的芝麻,折合起来像一块书页。
摊煎饼的鏊子下面,添燃了去年的麦秆或柿树的枯叶,烧起来均匀的火苗。把煎饼放到鏊子上,不一会儿,一股荠菜混合了芝麻的清香便飘满了厨屋。
时至今日,荠菜煎饼都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远胜过清明时的煮鸡蛋卷单饼。那种焦黄的色泽,那股子飘散在屋子里的清香味道,还有祖母和母亲一边干活一边说话聊天的景象,终生都在我心里,未曾模糊。
已在城市生活很多年。
每到春天,老家的人会给母亲捎来嫩绿的榆钱儿、紫红的香椿等土特产,煎饼也是不断,但从来没有过荠菜,在山村人的眼里,荠菜是最不起眼的野菜。
母亲依旧会做春饼,有时是菠菜混了木耳鸡蛋,有时是豆芽配了酱肉丝,但我最喜欢吃的,却还是那道荠菜煎饼。荠菜,在城市里成了上讲究的有机健康食材。
立春,吃一次春饼,是对自然节气的讴歌,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而荠菜煎饼,于我,于母亲,却是对家乡、对逝去亲人的一种回忆和怀念。
今日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