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节课的备忘录回顾中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在人心理层面上的不同
现代社会注重结构完整下面进行精细分化,而后现代社会注重体验和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后现代社会传承根基,并完成进化升级,也就是课上老T说的迭代。
现代女性更注重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很多年轻母亲之所以对孩子有对抗性思维,因为孩子是以闯入者出现的,我想这也取决于母亲们的心智发展,她们的情感发育成为了很重要的指标,成熟的情感应该是怎样的?第一步是有自爱的能力,在弗洛姆《自私与自爱》说,假如我们都同意:自爱与爱人在原则上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与对他人的真切关心明显相矛盾的那种自私呢?自私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想要把一切占为己有,给予的时候一点也不快乐,总是对获取忧心忡忡;自私者对外在世界的设想只着眼于自己能得到什么;他对于他人的需要缺乏兴趣,他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他只看到自己,从对自己是否有利的角度判断一切人和物,根本上不具有爱的能力。这种自私可以体现或伪装于各种无私的姿态中,但是从动态角度看完全一样。看上去很显然:这类性格的人有一个矛盾——对自己的高度关切与对他人的缺乏关切。这难道不是一个证明:即对他人的关切与对自己的关切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有在自私和自爱是一回事的时候这一论断才能成立。自私与自爱远远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它们恰恰相反。
自私是一种贪婪。{德语Selbstsucht(意为“对自己上了瘾”)充分表达了自私的这一特征。}如同所有的贪婪一样,自私包含着一种不稳定性,作为其永远达不到真正满足的结果。贪婪是一个无底洞,让人在无尽的满足自己的努力中精疲力尽却又永远得不到满足。自私的根源恰恰在于对自己缺乏爱意。不喜欢自己、不接受自己的人总是处在恒久的、关切自己的焦虑之中。他缺乏内在的安全感;人只有在真正喜爱和肯定自我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内在的安全感。
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达。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这种提高生命力和潜能的体验使我充满了欢乐。因为我作为流溢、消耗、活着的我而体验着我自身,因此是快乐的。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这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在孩子作为闯入者的对抗性思维中,对比澎澎她们在旅游中看见的国外夫妇带三四个小孩快乐旅游的场景,重点还是在母亲的自恋发展上,科胡特是这样论自恋的,自恋是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而自恋发展,推动主体去辨识资源并链接资源,并推动自己去发展和迭代。我想这是两种母亲的真正的差别。
此次课程要点:
理想化与现实 242
人若无法理想化是绝不可能面对现实的
理想化是意义的根源
现实根本上是定位的问题
(没有畏惧感,震慑感和灯塔,这样的孩子现实感差,无法建构意义。)
理想化缺失,理想与信念崩解,而理想化是形成理想、信念、意义。
心智与身心的关系 254
@真我与假我的概念
@尊重的空乏意味着空虚,饥饿与等待~~社会很多资源都是假我填充
@心智越低,身心越容易出现解离,挑战越高,暴露越高。
身体体验不良,不断反馈给大脑,大脑的认知也改变,不仅是经验,也可能带来结构的改变。
性格越敏感,真我越需要灌注,不然容易暴露受害~~情绪越激烈,暴露受害越突出。(边缘型)
超级奥斯卡~~包裹得很好,绝不暴露。(自恋型)
自我与假我的自我扭曲
@母亲将宝宝的全能植在她认同的状态中,由此衍生出孩子的自发示意,也就是真我的行动
@一个不足够好的母亲无法面对此种示意当作,并用她自己的示意动作来取代,婴儿则顺应母亲的示意举动,而假我开始成形
@真我不会形成鲜活的现实,除非母亲可以一再成功地面对婴儿的自发示意或知觉的幻觉
@在最早的阶段,真我是在理论上自我示意与个人想法发端状态
@只有真我具有创造性,也只有真我可以感受到真实。
《儿童发展的自我整合》260
未整合:婴儿无法感觉其有整合的必要,因为母亲的支持功能被视为理所应当。(母亲的溺爱,一碰壁,就拿妈妈来比照,巨婴,看不到边界,只是对父母释放攻击与愤怒)~~没有完成分化,依恋于代理结构之中,形成原始依恋,代理功能大大削弱整体功能的发挥,导致主体功能很弱,分化不良,需要推动分化,比如中国家庭的隔代养育问题,子女本身的发育不良,导致将孩子养育中的大部分问题推卸到父母身上。
失整合:为了防御因为缺乏母性的自我支持而导致的未整合而持续制造的混乱,也就是说,为了对抗来自绝对依赖阶段中因为保持失败所导致的难以想象的或古老的焦虑。
僵硬的防御盔甲,有创伤性失败,是创伤导致整合失败,清理古老的失败和创伤。【创伤性修复】
调控:一种导致个人化的母亲行为
客体呈现:一种导致客体联接的母亲行为
自我涵盖:自我被母亲涵盖,它使婴儿拥有不可或缺的“继续如是”~~被母亲格式化!
在结尾,有同学提问:什么是心智?老T回答心智是人格的效率,人格效率越高,对资源等判断越高,行为越妥当。经验思维,情感的深度等最终决定你的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执行力的效率。
身心:内外是一致且是统整的。
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发现,现代的各种电子设备正在极深的切割着孩子们的体验,他们和土地,自然似乎有一种奇妙的隔离感,特别是天生思维优势的小孩,他们对于电子游戏的刺激尤为敏感,从而对身边太多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忽略,作为母亲,当我不断意识到跟在他后面一路收拾的愤怒后,这为我打开一丝缝隙,到底该如何更好的建立孩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时代的孩子和我们在对自然的感受上有什么不同?哪些行为能行之有效的帮助他们亲近大自然?
面对很多的时代病,有很多困惑,每一步的努力都如同逆水行舟,当孩子跟我叫嚣着,我的同学都不自己洗校服的时候,我一下哑然了,从自己洗校服到打理自己的生活,到对家里一草一木的关注,再到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关注,他离这一步究竟还有多远?而这些距离,是不是就是调整身心之间的关键切入口?感知到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物品有由心而发的爱护与情感,再到周围世界,我们自己仿佛是一个小宇宙,当能量不断朝中心聚焦,然后又自动自发朝外辐射,这才是一个主体自发的状态,此时此刻,回想起老T说到他对自己身边物品的爱护,还有对每棵植物的关怀,那种细腻感和关切之心开始升腾。
我似乎应该做出巨大的调整,在实际生活中有耐心的调教,并制定相关策略,一旦陷入一种怨责,也许也就只能看着时间不断流逝而叹息,当我们更落地的看待孩子,现在所做的每一件细节的努力,恰恰能成就他们在未来翻转的可能性,原来,最深的觉悟,在每一个行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