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之霸齐桓公
何为至尊?周天子贵为天子自然是至尊。但这个至尊的身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因为周同时也是那个时期的至强,因为至强所以才是至尊。可长葛之战后,众诸侯都晓得周现在只是只纸老虎罢了,于是各路霸主粉墨登场了。
第一位登场的霸主是齐桓公,他有个很亲民的名字:小白。不过当时齐国的国君并不是小白而是他的弟弟齐襄公。齐襄公是个很不靠谱的家伙,跟他妹妹有一腿。他的妹妹就是后来嫁给鲁桓公的文姜。婚后十五年,鲁桓公协文姜访齐,齐襄公借机又给他戴了一次绿帽子,鲁桓公是个窝里横没敢对齐襄公怎么样只是痛骂了文姜。
文姜不干了,找齐襄公告了状,结果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谋杀鲁桓公。鲁国由于国力远远落后于齐国,得知此事后只是要求齐国严惩动手杀害鲁桓公的人,根本就没敢提惩戒齐襄公的茬儿。没有鲁桓公这个绊脚石,齐襄公和文姜越发肆无忌惮了,他们的幽会载入史册的就有六次之多。
多行不义必自毙,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害了,而公孙无知不久后也被人杀害,这导致齐国出现了真空,于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齐王的王位。公子小白最终胜出,公子纠被杀,小白顺利继位成为后来的齐桓公。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的齐国国力空前的强大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虽然春秋五霸有不同的版本但齐桓公和晋文公却始终榜上有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攘夷。齐桓公攘的夷是刚刚崛起的楚,这是个让郑庄公都恐惧的国。此时的楚先后灭掉了申国、邓国、息国并征服了蔡国,而且也没有放过郑国的意思。
楚先后五次伐郑,搞得郑当时的国君郑文公差点向楚国投降。危难之时,齐桓公出手了。
楚成王伐郑的第二年,齐桓公便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组成联军开赴战场。联军首战选择的并不是楚而是楚的小弟蔡,而蔡不负众望一击即溃。
此时的楚成王有些沉不住气了派使者觐见齐桓公: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
这就是著名的风马牛不相及,所谓“风”,就是雌雄相诱。动物发情时,雌性会散发特殊的气味,像风一样,雄性闻到就跑过去了。所以楚国的照会,翻译过来就是:君上您住在老北边,寡人我住在老南边。贵我两国相距千里,哪怕是牛和马谈恋爱,也跑不了那么远啊!没有想到君上您却大驾光临,来到敝国,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显然,这是在谴责齐国师出无名。齐国这边,管仲脸不红心不跳的扯出了两个经不起推敲的理由搪塞楚使。结果就是会谈没有谈拢,两国准备阵前见分晓。
战前楚军的统帅前来拜见齐桓公,齐桓公为了表示礼让,下令联军从楚国的北塞陉,后退到召陵并建议先搞一次阅兵式。在阅兵式上齐桓公与楚君统帅共乘一乘,齐桓公称起兵是为了两国永结友好,楚帅则降低身段称楚君也有此意。但当齐桓公称齐军战无不胜时,楚帅则不卑不亢地回答你要是以德服人,我们楚人可以信服,如果想以武力服人,那么咱们就比划比划。
齐桓公当然心里明镜儿一样知道楚国不好惹。硬要开战,至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不定还两败俱伤。楚成王也不是白痴,齐国的称霸是挡不住的,自己硬当出头鸟也未必有好果子吃,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最后,两国签订盟约,各自收兵史称召陵之盟。
盟约的内容并未载入史册,已不可考。但楚人承认对周天子负有义务,承认“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供)给”,尊王的目的就达到了。楚人同意暂时不再对郑国死缠烂打,放慢进犯中原的步伐,攘夷的目的也算达到。方方面面都交代得过去,齐桓公当然见好就收。
齐桓公的霸业由此奠定。五年后,齐桓公在葵丘(其地当在今河南兰考县)与宋、鲁、卫、郑、许、曹六国结盟,周襄王派人祝贺,史称“葵丘之会”,是齐国称霸的标志。不过此次会盟晋和秦两个大国都没有参加,这使得齐桓公这个盟主的含金量略显不足,但齐桓公的称霸又免去了刀兵之灾对百姓也算是一件好事,因此齐桓公的争霸,其实是“不争之霸”。真正的争霸,是后来的晋楚两国。那才是一部春秋史的主旋律。
那么晋和楚的争霸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先看看晋文公是如何称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