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一章《太上》主讲“人”,不同层次的统治者,不同的管理艺术,到达不同的效果。本章主讲“方法论”,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以达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效果。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坏了,一般是地震造成,这个时候,我们勤劳的修路工人就来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天灾一点不可怕,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向可爱的救灾人员致敬。大道废,有仁义
当然,老子的“道”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是规律,是准绳,是好的制度,是公正严明,是天下太平。大道不存,仁义出,说明老子看来,“仁义”不是好东西,这就有点反常识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何为“仁”?仁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宽容爱护,是富贵者对贫贱者的施舍周济,故“仁”本是好的,否则为何历代百姓都盼望“仁君”,都推崇“善人”呢。但是,如果天下大同,人人有工作的权利,自能丰衣足食,有安全的权利,没有战争威胁,有抵御灾害的制度,不担心偶然天灾后的无助,哪还需要期待上位者的怜悯与施舍呢?故非是“仁”不好,而是统治者需要考虑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等问题来了才来显示自己的“仁”。
何为“义”,义是兄弟之间的无私帮助,是舍身也要维护的气节。古有桃园三结义,今有英雄本色的小马哥,但这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乱世就是社会动乱。如果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困难来了有警察,生了大病有保险,人人各司其守,那么我们也不需要朋友兄弟为义而牺牲他的利益了。
智慧出,有大伪
“智慧”是好事,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冰雪聪明伶俐,不过聪明要用对地方,在学术上有智慧,可成伟人,而用在人际关系的利益算计上,就是“伪人”了。
六亲,父子,兄弟,夫妻。人说家和万事兴,六亲不和,可谓万事皆败了。但是不和的事情还不少,在帝王之家尤其严重,可笑的是,对孝道最提倡的也是历代帝王,经常听的最多的就是以孝治天下,这比较符合老子的意思,缺什么就提倡什么了,不过还是有好处的,给我们留下来很多宫斗剧。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说到忠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就浮现出来,诸葛亮、文天祥、于谦、海瑞、史可法、林则徐、陆秀夫、屈原、介子推、岳飞,可叹的是,忠臣大多最终都以悲剧收场,老子预判的准啊,国家混乱的时候,才会呼唤忠臣,也才会出现忠臣,但正因为国家混乱,所以忠臣只能像夜晚天上的星星,虽然绚丽,但是改变不了黑夜的本质。
那么,盛世就没有忠臣了么?当然不是,正因为是盛世,自然用不着忠臣的牺牲,所以名声不显,不为人所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