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内心怎样认知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什么眼光。
换句话说: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为
“伤痕实验”。
流程如下:首先招募一些志愿者并告诉他们,我们的实验要检验普通的人群对脸上有伤痕的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那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请好莱坞化妆师在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逼真的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
在最后一步时对志愿者说,现在是最后一道工序“定妆。”
为避免伤痕脱落,并在志愿者的脸上擦了些东西。
第三步,把志愿者分批用专用车辆送去不同的地方,让志愿者观察人们对自己面部伤痕的反应。
最后,实验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志愿者分别接回,记录志愿者的感受报告。
志愿者都无一例外的叙述了相同的感受:感受到人们惊诧的眼神、恐惧的目光、不解不屑的审视,以及好奇、粗暴、无理的盯着自己的脸看。
但其实在他们最后一步工序定妆的时候,脸上的伤痕就已经被擦去了,它们是带着和平无异的脸庞,去往不同的人群。
那么为什么会得出如此结论,具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呢?
这正是实验想得到的结论:
一个人在内心怎样认知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什么眼光。
换句话说: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正如著名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经典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那句话不谋而合,“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我想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穿上一件自己觉得非常美丽的衣服的时候,走起路来都昂首挺胸,自信满满。
而一旦这件衣服,如果有一些人开始说,“嗯,你穿这个衣服选择很矮。”,“你穿这个衣服显得很胖哎。”
就开始动摇,开始怀疑,然后也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这件衣服穿起来真的显着我不那么漂亮了,我们的自信心又开始变化。
生活中,我们也曾经经常的去要求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
比如一个自己不读书的妈妈,看到自己初中生的孩子在玩手机,马上浮想联翩,这个孩子不学好,将来怎么办......
于是开始大骂孩子,而位于初中生的孩子,正是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会有各种各样的叛逆的心理状态。
而这样的沟通方式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亲子关系,其实所有的这些浮想联翩,就是源于她内在对于未来的恐惧。
而这些恐惧就会让他采用最不好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就会按照父母心中恐惧的方向发展,这一定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
其实,伤痕实验给人的启示就在于:
自己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如何回报自己。
自己如何对待他人,他人也同样看待自己。
自己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自己。
自己的微笑会招来春风,自己的恶语会招来尘暴。
这就犹如照镜子一样,你冲着镜子做什么表情,镜子就将会如实的反映。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的是平和的眼光;
一个自卑的人,感受的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叛逆的人,感受的是挑衅的眼光;
一个慈祥的人,感受的是和蔼的眼光;
一个仇恨的人,感受的是愤怒的眼光。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我:我很漂亮很瘦很有气质很聪明也很勤劳,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