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妍然微笑
一
去年的某个周末赖床睡懒觉,被一阵手机铃声惊醒:
“我想请你微信上的那个喇嘛哥吃饭了,你给联系一下哇。”我的一个朋友在手机那头欢快而坚定地表示。
“啊?”还在半梦半醒之间缠绵的大脑瞬间一激灵,清醒了。
赶紧来一排子解释:我不知道人家的手机号;我们只是在文联年末聚餐的一片酒杯碰撞中聊了几句;他有十几万的粉丝,我是其中的路人甲乙;听说最近在出歌碟,估计忙得七荤八素……
随后,我很沮丧地发现,朋友的邀约诚恳而不容置疑,这让我为难,并觉得他有点不靠谱,一个60岁的老男人还有偶像情结么?
我盯着手机屏幕超过60秒,然后在微信里很认真地跟喇嘛哥介绍朋友的身份和心意。
“可以的,等忙过这几天。”喇嘛哥很快回复道。
我乐了。告诉朋友你俩互加微信私聊。我撤了。
喇嘛哥比我想象中坦诚得多。
二
早在年初,宣传部的一个朋友发了篇微文《鄂尔多斯和文艺飚上劲》,对喇嘛哥有如下介绍:“他的语言朴素生动、率性自然。他喜欢歌曲创作,也好诗歌、散文,讲故事、评论文章样样不少。文章时而针砭时弊,时而插科打诨、谈笑风生,讲述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以及生活感悟,感情真挚细腻。”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东胜还有这样一个网络名人,而在迅速关注他的公众号以后,我发现他的文章中总是有些段落或文字击中人心,比如“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岁月一亩田,善意会生长”、“有一种情义与性无关,比友情更深、比爱情略浅”等等,这些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温暖和正能量,而阅读其间的文字,有时会为他的自嘲发出会心一笑,有时会被激励得找不着北,有时又会被感动得眼泪婆娑。
在《你不在的时候才知道有你在的日子多么幸福》中,他写道:“人怎么活着活着就活回去了。慢慢的就忘掉了亲人、忘掉现在、忘掉世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的世界一点点减退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向你告别……”看到此处,我瞬间泪奔,想起去年父亲去世前的各种折腾和反常,原来他是慢慢地在向我们告别,在他的身体永逝前,他先将彼此间的牵念悄悄抽离走……
至于喇嘛哥的率性自然,也不仅是体现在文章中,所谓“文如其人”,这话不假。某天他发了篇《朋友圈里没朋友》,我私信他:“好文!但是不敢放到朋友圈,你下手太狠。”不出十分钟,他已经发在朋友圈。
对于身怀才艺而寻求发展无门的文艺才俊们来说,网络作为无障碍通道功不可没。在网络写手云集的当下,他的正直、率真、幽默、随性是风格鲜明的标签,有较高的辨识度和感染力。
但网络也是双刃剑,作为网络名人,也难免不在明枪暗箭的丛林中穿越和受伤。这当中有一篇文章肯定绕不开,那就是被人民网客户端转载,点击量过6000万的《狗日的中年》。此文一度被误传为出自著名导演和演员的姜文之手。现在打开电脑,度娘表示《狗日的中年》依然有77万多条“相关结果”。
谁的中年不仓促奔波?谁的中年不千头万绪?此文在各种平台大量转发,有人看了感同身受,大发人到中年的慨叹,也有人貌似求真质疑作者。自媒体时代,让读者产生共鸣是幸事,被读者伤害也是常事。热爱文字的人自有多维度敏感的内心,并不具备百毒不侵金刚不坏的特质,喇嘛哥从当初因网友的一句话就波澜顿起到如今的坦然自嘲自信,想来也曾越过内心的千沟万壑。
这样的成长刻骨铭心。
三
如今很多人把旅行当做个人成长的一种方式,比如“遇见更好的自己”。去年5月中旬,作为多年资深导游的喇嘛哥组织了江南深度游,他的的平台上很快出现了此行的文章和照片。“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我起心动念了好几年的心事。只可惜那段时间我正好领着母亲在三亚游玩。
我在喇嘛哥的游记中旁观了一帮女人深度自恋的唯美照片和深情款款的文字,并被打动。遂报名参加了喇嘛哥再次组织的重庆深度游。此行,留下完全不同的旅行感受。
重庆游的大部分驴友我并不认识,出行的前一天大家在一个小饭馆聚餐,我第一次见到喇嘛哥:高大健硕的样子综合了蒙古汉子和曾经是体育健将的特质;谈吐风趣幽默笑话故事不断恍若段子手;他自称是杀猪调掌门人的音乐人,可整晚大家都在唱他写的歌,还有人被唱哭……
我最初独自旅行是发现我们蜗居在地图上的一个小黑点里,所谓家乡被具象化成尘埃般的小点点,平常的自足里就有了太多坐井观天式的匮乏和狭隘,心里像有个缺口,忍不住要去填补。放在人生过半的时间坐标轴上,那种逼仄感被放大。独自旅行便渐变成常态。
但喇嘛哥组织的此番重庆游,具有私人订制式的妥帖和恰到好处。游伴不多不少,从容地行走在各种美景中,可以随时更改路线,也不妨肆意发挥地讲笑话段子,如果能忘情地喝酒唱歌最好,想装文青坐在某个角落发发呆也不足为怪……并且,一不小心,你已经被喇嘛哥的相机记录下来。
回来之后很久,我依然记得吃上瘾的重庆小面、记得深夜古朴小镇的酒吧里,一群人忘情酣唱、记得枕着十三古寨淙淙的溪水声,安享一个难得的深度睡眠。即使是现在,听小溪流水声变成我无眠夜晚的日常。那样清澈安详的流淌声,仿佛跟心里的某个节律契合,声气相投,脉脉相通,既已遇见,便会常伴。
离开古寨的时候天下着微雨,蓦然觉得,每一种离开都是一种告别,这样的告别也包括放下执念,放下过往,内心的某些禁锢束缚被悄然打开,或得以纾解,然后重新启程。
女人总是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心事,一路走下来,在旅途中被倾听,被释放,都是好的。只是有时候也疑惑,被扔在他乡的心事是否会再也不用提起?被稀释的情绪会不会再次被还原回去?
说到底,旅行不是一种了断,不是与往事兵分两路,从此各奔东西。旅行是回归自我的方式,重拾自己,从日常生活中脱身而出,与过往的生活握手言和,把酒言欢。当然也有可能一拍两散。
旅行是丰满内心的体验。我的闺蜜从国内到国外到处游走,人到中年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挺拔和清丽。平常瑜伽、爬山、远足,活得明媚而丰盈,奔放自如。即使当年住地下室从不曾抱怨,后来住别墅也淡然不张扬。
喇嘛哥说,我准备把深度游当成终身职业。我说,记得把我带上。
如同美食,如同美丽,真正去拥有和享用过,它才真正属于你。你体验的触角,伸得足够远,触摸得足够丰富,内心的丰满才有源头。
人未老,心要远,行要远。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