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竞争
所谓的成长,所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不断的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在几何上:
1. 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
2. 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
3. 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以奥运竞技选手为例,能在退役后更成功的人都是在自己已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李宁,郎平)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李老师单词书的例子:统计数值支持选词, 程序选择合适的例句;英语三个维度。比特币例子:英语,金融,数学,编程,互联网,专业的研究方法论;乔布斯的例子:个人电脑,艺术)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了一个新的维度。有跨界的机会一定要一把抓住。-》至于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就跟刮风下雨一样,只不过是自然现象的一种。
在多维竞争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法门是:至少在一个维度上要足够突出。所以处处平庸肯定不行,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竞争的意识就开始几何级数的增长。只有在某一个个维度上足够突出,才能与其他维度配合打出好成绩,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问题:
1. 李老师为例,想象一下,除了写文章之外,他会从哪些方面设计专栏的竞争力,在每个维度上他能打分多少。
2. 认真琢磨一下,字赚钱方面,你的哪一个专业技能够比掉80%以上的人,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围绕它打造多少个维度,以便创造出他人无法超越的竞争力。
3. 仔细观察一下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他人的经历和书本的阅读,找出更多的多维竞争的例子。
4. 为了在某一个维度获得足够多的竞争力,你打算投入多少时间,金钱和注意力。你有没有考虑过行之有效的提高得分的方法,你最早可以什么时候就开始行动,你错过了多久。
5. 如果你能围绕某些技能展开多个维度,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成本究竟是多少?在每个维度上你要超过多少分才能收支平衡?
优秀的人:对新知识抱有开发的态度,都有多维度的竞争优势。
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注意力强调的是把最宝贵的注意力用在自己身上,而多维度竞争的打造过程中要学会快递切换,做到任何时候都专注于眼前的事情。而不会把注意力浪费在其他地方。
注意力三个大坑:莫名其妙的凑热闹,心急火燎的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一个人其实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会编程的是团队的技术顾问,会概率统计的你是团队的数据分析师,对写作和演讲的你是团队的市场部经理。为自己多开拓一个维度,就是为这个团队增加了一名新的成员,拥有了更多的成员,能够组合搭配出来的方案就越多。
凡事都有成本,如果你现在没有一个维度的能力足够突出,可以帮你抵挡生活的基本成本,那么首先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已经有了某项80分以上的技能,并且有余力去拓展其他维度的时候,不妨多做一些其他尝试,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熟悉的领域。
李老师的一个重要的能力:一本书即使读不懂也会把它读完,因为很多书你是不可能一遍就读懂的,更重要的是前面的章节的内容可能需要读完后面的章节再回过头来看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跨界学习新的知识一定会听到各种负面的声音,有疑惑和不解,也有质疑和嘲笑,这种阻力甚至大于学习本身的难度。我经常鼓励周围的人,因为我知道这东西实在太稀缺了。
打造多维度不代表走马观花似的堆砌,做事认真永远是稀缺的品质,即使做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把它或是好不出错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好比盖房子,无论是第一块转还是几十层后的那一块砖都应该认真码放,而不是随意一摆,草草了事。同样,我们可以打造多维度竞争,但对于每一个维度都应该足够认真,至少让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只会说几个专业名字唬唬人。所以重要的不是每个维度都深入且精通,而是自己在这个维度学习过的知识都实实在在经得住考验。
泼冷水最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把你的热情浇灭,而且当你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几句打击的话更容易让你丧失信心。而且风凉话也是最保险的,不论是放弃后省下来的学费,还是不努力所带来的轻松都是显而易见的。而因此所失去的机会则没人能看见。
通过可以量化的数据比较后,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实事求是的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安慰自己,
如何有效地向所有人清楚地传递任何一个重要的道理,在这个维度上或是当你想别人解释问题的时候,运用的维度越多,对方理解的概率也就越大。
只要你细心,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借助多维度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个人经常会寻找一些貌似无关的领域去学习,因为我知道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旦用上了,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情况,规划一个最合适自己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