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言:
读完这本书,虽然很多时候忍不住质疑,但是认真体会后,我理解到这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于我平时的运行系统,是另一个心智模式,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系统。是一个要用很长时间学习运用才能慢慢内化的系统,也许我最后还是无法完全不用暴力,但我能更了解我想要什么(了解自己的需要会在下文反复强调),知道我在做什么。自然而然会免除很多生活中不必要的误会和暴力。
请大家带着慢慢来,比较快的态度理解并学习运用非暴力沟通。它会通过意识形态上的改变改变我们的人生。
正文:
非暴力沟通,作者说它还有另一个名字——爱的语言。于是这就从一本……工具书?把逼格提升到了心灵的修炼~据说它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汗正儿八经说这种话有点害羞呢……反正我理解就是通过运用这种沟通方式,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帮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的爱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好吧爱不爱的先不说,但异化确实让我们更难与人共情,理解他人。
异化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都是我们要避免的哦~
道德评判
进行比较
回避责任(回避责任这里比较弱容易中招,需要我们时刻审视我们行为的深刻动机,当我们根据以下理由行动的时候,我们也就试图回避责任:此处应放照片。一旦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异化的沟通方式还与一个想法有关:有些行为值得奖励,而另一些行为必须受罚。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我个人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时刻提醒自己“dong’t judge other people”。
哪怕不管以上异化的思维方式在爱的能力上对我们的影响,单以利弊考虑,就不是聪明的行为。以上除了“回避责任”(可能包括“回避责任”呢),另外三条都会白白消耗我们的大脑大量(真的是大量)计算资源,而只要回收这些资源,我们可以更好的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我真是个俗人啊就会考虑这些利弊囧)
以下来从意识层面落实到技巧层面:
非暴力沟通有表达自己的四个要素: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要素之一:观察
上面说到异化的沟通方式与一个想法有关:有些行为值得奖励,而另一些行为必须受罚。
但是它并不是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比如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是评论,而“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是观察。“米奇花钱大手大脚”是评论,而“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是观察。“你很少配合我”是评论,“我最近主持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是观察。
书中引用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不带评论的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要素之二: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它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区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
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烦透了。”
想法:“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感受:书中么有配套,大家可自省填空。
想法:“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感受:书中也没有,请自省填空~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例句: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
我觉得自己很无能。
我觉得老板很卑鄙。
我觉得他很负责人。
(事实上这段我没太GET到不同,有人可以指点下咩?或者英文原文比较容易GET?大家猜猜原文的“觉得”和“认为”分别是哪两个单词?)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此处应有词汇表照片)
,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的词语做了区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要素之三: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他人的行为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对方。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表达失望的例子:
A:他们取消了合同让我很不高兴。
B: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对自己说这是基布负责任的行为。
C: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想重新聘用我们在去年解聘的员工。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与对方。
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
然而,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以下列举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此处应付照片)
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难以承受的痛苦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让我想到伊能静那个TED……)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
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的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处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第六章,请求帮助
要素之四:请求,我们告诉人们,未来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此外,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揭示我们的动机。
这里作者举了栗子:一对父子接受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父亲对15岁的孩子说:“我知识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这个要求难道过分吗。”作者请他说明他儿子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最后,这位父亲说:“当我说我希望他能有点责任感时,我实际的意思是,他要听话,而不要固执己见。”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在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愿望时,我们一般不会提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栗子:为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公司经理对员工说:“我希望你们和我在一起时,不要有什么压力,什么话都可以说。”这句话反应了管理者希望员工“不要有什么压力”。如果管理者想让他的请求更具有建设性,他可以说:“你们是否可以告诉我,我怎样做,你们在和我谈话时才能放得开?”
最后作者还举了个超长的栗子说明抽象的语言如何妨碍了自我认识及与人交流。(好长……不过真的很生动深刻,勉为其难列上来吧……)
作者:你想要得到什么呢?
来访者: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作者:我猜你会这样说。
来访者:为啥?
作者:我认为,我们感到沮丧是因为我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我们努力去实现愿望了吗?社会总是期待我们成为好男孩或好女孩、好父亲或好母亲、如果我们依照社会的期待去做,我们感到沮丧也就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了。沮丧是我们为了迎合社会而付出的代价。如果你要过得快乐写,我想请你想想,为了改善你的生活,你希望他人做些什么?
来访者:我只是希望有人关心我。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不是吗?
作者: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现在我想请你谈谈其他人怎么做才是关心你。例如,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吗?“
来访者:哦,你知道的……
作者:可是,我并不清楚你具体期待些什么。我希望你告诉我,我或别的人怎么做,才是按照你期待的方式来关心你?
来访者:这很难说清楚。
作者:是的,说清楚我们的请求有时是很困难的。可是,让我们想想,如果我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就更难了!
来访者:我开始明白我希望别人怎么关心我,不过,我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作者:是的,这经常是令人尴尬的。你愿意告诉我你期待我或别的人做什么吗?
来访者:当我说需要别人的关心时,我实际想要的是,即使我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而且,我希望我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终于说出来了……)
作者:谢谢,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你的愿望很难实现。
栗子结束。
许多来向我求助的人后来发现,他们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明确谈话的目的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栗子又来了:
一对夫妇坐火车坐在作者对面,丈夫气冲冲的对太太说:“我从没有见过开的这么慢的火车!”他太太看起来有点不知所措,什么话也没说。通常,大多数的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反馈时,会将所说的话重复一遍。这位丈夫又高声喊道:“从没有见过开的这么慢的火车!”
太太看上去更局促不安,她说:“这趟列车行驶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丈夫更恼怒了,重复道:“我从没有见过开的这么慢的火车!”太太终于耐心告罄,厉声说:“那你想我怎么样?下去推火车?”于是两个人都处于痛苦中!
作者相信这位先生想要的其实是理解,如果太太意识到这点,也许会说:“你希望火车开快点,是担心误机吗?”
我们和另一个人说话时,可能想要的只是他人的理解。可能期待的是如实的反馈——我们想了解他人的真是想法。当然,有时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
重复: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理解的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当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了解他人的反应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B:对方正在想什么
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了解对方反应时,我们要能意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是提出请求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收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
然而不论如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如何区分命令与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是,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再来个栗子:(好累嘤但是感觉没有栗子阐述不够到尾……)
杰克和他的朋友珍妮说:“我很孤单,希望你今晚能陪我聊聊。”这是请求还是命令呢?现在还不好说。我们需要根据珍妮不同意时杰克的反应来做出判断。
假定她回答:“杰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
模式一:
如果杰克接着说:“你这人真自私!”
那么他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
因为他并没有重视珍妮休息的需要,而开始指责她。
模式二:
被拒绝后杰克一声不吭的走开了。
珍妮发现杰克不太高兴,就问他:“你怎么了?”
杰克:“没什么。”
珍妮:“我觉得你好像有心事。来,说说看。”
杰克:“你知道我孤单极了。你要是真的爱我,今晚就会留下了陪我。”
在这段对话中,杰克仍然没有重视珍妮的需要,(咦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物化吗,想到《昼颜》……虽然我还不太能看出《昼颜》是以物化为核心,不过日本社会就是非常压抑自我需要满足社会期待的感觉……),而是认为珍妮不在爱他。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做是命令。
反之,如果杰克尊重珍妮的感受和需要,那么他所表达的愿望就是请求而非命令。这时,杰克也许会说:“珍妮,你都意思是说,你已经很累了,今晚需要休息?”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想勉强人,那么,清楚的表明这一点是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我知道有点多啦,来,请你喝杯茶,我们慢慢聊嘛~)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表达自己的四个要素讲完,接下来要探讨如何倾听他人。
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
而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
倾听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
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好多好多栗子……我就不讲啦~
保持关注
作者建议,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
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感受,并没有得到表达。
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
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A,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B,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
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
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经说道:“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一旦我们能够敏锐的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的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第八章,倾听的力量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一次次,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我们有时也许会发现运用非暴力沟通是富有挑战性的。
然而,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的沟通。(我理解这意思是我们运用的越多,就越不怕)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市区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如果别人说“不!”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是,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此处应有一个超长的栗子……嘿嘿
第九章,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以来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
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内疚和羞愧(我理解是符合社会期待)。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理解是做自己),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快乐。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吃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这个词就是“应该”。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
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有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但我们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们是来自外部,还是来及我们自身。
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会失去乐趣。
为什么自责?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
比起责备自己,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如何得到满足,我们更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事,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改变:
1,符合我们的心愿
2,处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处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我们成长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的影响中,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培养自己在各种情境中都专注于生命的需要及价值观可能已经太迟。
但我们既然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她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需责备自己。
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如何满足它。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自我宽恕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的满足它们。
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天哪怎么觉得这句话这么槽点满满呢……)
恩此处应该有一个“栗子之深深的爱之外衣染上墨水带来的启发”……嘿嘿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在第二章中,我们谈到了如何使用负责任的语言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此外,我想要强调的是,我们行动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当我建议“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时,有些人觉得我很极端,甚至精神不正常。然而,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表现。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地工作也不发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认为,通过深入的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
在生气时,批评和职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满足。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我们从第五章了解到,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对方。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1,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选择第三种反应时,我们专注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
合理的愤怒
有人问:有些环境,愤怒不正是正直的表现吗?作者回答:“如果我把人看做是“正直的”或“不正直的”,“负责任的”或“不负责任”的,那么,我的想法也会带来暴力。(这是非暴力沟通哦~)
作者坚信,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
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
当然,指责他人有时可以使我们达到目的——出于害怕,内疚或愧疚,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然而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也是在使用暴力。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制造了新的问题。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在3和4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使用强制力的目的
在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
使用防卫性强制力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评价对方及其行为。
我们不会去指责一个要跑到公路上的孩子,我们知识想保护他。
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到事情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这一条也是我爸经常教育我的,要包容别人,那些看上去很可恨的人也都是很可怜的,各种意义上……放在这里合适咩?)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如果我们不够成熟,我们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1,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2,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并不需要通过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我们相信,我们有“权利”去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是罪有应得
4,我们产生了幻觉,例如吗,听到“某种声音”叫我们去杀人
在使用惩罚性的强制力时,我们认为某些人是邪恶的,为了让他们悔改,必须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此时,我们希望痛苦能够让他们:
1,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2,感到懊悔
3,改变行为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关系更加疏远。
惩罚的代价
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
惩罚的局限性
有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惩罚的局限性。
1,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我希望他怎么做?
2,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
(关注两个问题间的差异可以看出这真的是“爱的语言”啊!)
非暴力沟通中,我们看中每个人选择生活的自由。
并且强调,我们彼此相互依存,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第十二章,重获生活的热情
解决内心的冲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倾听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容易。一般来说,我们的文化倾向于把个人需要看做是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
如果一个人公开表达自己的需要,就很可能被看做是自私的。
通过鼓励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的需要和想法,并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请求,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一旦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局限性,我们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缚,至少我们已经迈出关键的一步。
心灵环保
如果用咳咳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在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爱己爱人,世界充满爱~)
第十三章,表达感激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自己的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
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方式见下文)
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对我们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我们做了什么友谊的事情;他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以及这激发了他们怎样的感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
在别人表达感激时,人们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自我膨胀,相信我们比别人优越;另一种是假谦虚,否定别人的欣赏。
如果我意识到我的能力是生命赋予我的,我就能够同时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引用玛丽安.威廉斯的一段话:
“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完美,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我们无比强大。
我们的光明,而不是我们的黑暗,让我们心存畏惧。你是上帝的孩子。你的小心翼翼帮不了这个世界。
缩小自己,好让周围的人在你身边不会觉得不自在,这并不明智。
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那不仅存在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
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了他人散发光芒。
一旦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
笔者后记:
《非暴力沟通》到这里基本结束啦,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的确是爱的语言呢~
反复强调关注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关注他人的需要倾听他人。
把注意力放在探索人的内心上,就不会被表面的情绪蒙蔽看不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
不过理论理解的再深刻,还是不如实际运用体会的~
愿我们生活中充满爱。
不知不觉也一万多字了……
做了一次搬运工,我们可以慢慢到“同化”和“顺应”~
其实阅读笔记应该怎么写的呢……
百度了一下:
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就是读后感吧)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恩,这次看来算是提纲式和摘录式,以后我会努力向评论式,心得式和存疑式努力哒~
哈哈,亲爱的,如果你真的看到这里了,真是非常值得奖励一个蛋糕呢~来,请你吃~啊~~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