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学开始接受作文教育。启蒙老师从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到记叙文应用文等大的问题,手把手把这门“手艺”交给了我们。强制要求写满一定字数才算合格。
为什么写满一定的字数是合格的前提呢?是僵化教育制度带来的恶果嘛?我相信大家对于凑字数的痛苦记忆犹新,挤牙膏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我无意批判语文教育,字数要求必然有其原因。那时的作文大致有命题,半命题,无命题三种,无论哪一种都会有一段说明,把文章内容的方向框定一下。说到底其实都是命题作文,学生不可能随便写。
所以,熟悉命题的人写起来行云流水,春风得意,文章里各种歪楼,800字不够用。不熟悉命题的,也没关系:写老师的,老师带病上课,晕倒讲台;写春游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套路不一而足,滑头凑足800字也是小意思。
刚好熟悉命题的人不会痛苦,玩套路的滑头不会痛苦,最痛苦的是那些希望言之有物,却又对命题了解有限的人。
抨击作文考题禁锢思想,我是不认同的,命题作文有其刻意练习的效果。假设文章作者是认真的,文章字数越多,思考就越多,自我认识就越深刻。
真正有害的是投机取巧的套路文,以及批卷老师对此类文章的高分纵容。不可能有两个人的体会是完全相同的,文章趋同的可能性也非常小。然而老师偷懒,纵容套路,是否是当前网络媒体里垃圾文充斥的一大远因呢?
总结一下,写不出文章的原因有三种,第一,不懂套路。二,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三,最重要的一点,肚里没货。套路文章不要也罢,除非是做低级广告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去做逻辑训练,并且多读多看,从名家与日常生活中学习比法和思维方式。肚中没货的话,先学会给文章命题,再认真而不拼凑地写满一定字数。字数多寡可以衡量对事物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文字调理性和可读性可以衡量理性思维的速度。(理性思维一定没有感性思维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