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过这样一段话:十年后,你一定不会记得你的孩子最后有没有乖乖把那两只虾吃完。
但你的孩子一定会记得你是怎样在饭桌上怒吼着把她拖出门外,让她在深秋夜晚一片漆黑的楼道里边边哭边瑟瑟发抖了三个小时。
一定会记得。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爸妈想让女儿吃虾,可能觉得营养高,可能觉得女儿吃东西太少,可女儿就是不吃。于是爸妈生气了,怒吼着把小女孩拖出去,关在门外三个小时。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用经验之谈(虾营养高)将自己的恐惧(你缺营养怎么办、你肚子饿怎么办)、强势(孩子不得不听)投射到孩子身上,代替孩子思考(孩子不想吃),最终又恼羞成怒(怒吼着)、惩罚孩子的不配合(拖出去关到门外)。
说到底,仅仅是因为“两只虾”这种小事。
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这种孩子明显能自己判断的事情,却不能自己做决定,最后还要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给孩子扣上“叛逆”“不听话”的帽子。
身为父母,一辈子都在揣摩一个“度”。
在孩子年幼时不遗余力给予满满的爱,在孩子长大慢慢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又要不断“后退”,守好各自的边界,才能让孩子成长为大写独立的“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放手和信任。让孩子能自主去经历,在挫折和欣喜中成长,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