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核心素养目标就是我们建造一座房子的终极目标——宏伟、坚固、耐用、美观。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与每一块砖、每一粒沙子、每一袋水泥有关。每一块砖、每一粒沙子、每一袋水泥就是组成我们每一天的教学活动的一节课、一个教学细节。我们要实现“宏伟、坚固、耐用、美观”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保证每一块砖、每一粒沙子、每一袋水泥都是合格的。
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渗透到每一节课里去,所以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是明确的、精准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不能以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来代替它,不能用一些无法实现的核心素养大目标,来绑架某一节具体鲜活的课。核心素养落实到某一节课要具体化。比如我们不能要求某一节课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到一节课可能是作批注的习惯或者查字典的习惯。
学习了基于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我对自己5年前的一份教学设计进行点评。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语言。
我的点评: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表述主语虽然是学生,但“语言积累”表述不具体,“积累语言”的对象太广泛了,本课要积累哪些,积累到什么程度,没有表述具体。
教学目标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前半部分的表述主语是学生,后半部分的主语变成了教师。没有写怎么达到预期效果的具体方法。
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表述主语是教师。此目标属于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是无法实现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前半句的表述主语是教师,后半句变成了学生。“ 反复吟诵”的学法指导表述清楚,具有可操作性,表述清楚。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语言。” 表述主语是学生。但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没有可操作性的的措施。
总之,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师的目标,没有体现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学到什么程度。有些预期的学习结果不清晰、不可检测、不可观察,以致目标成为教学设计时的空头摆设。
我在学习唐少华的《如何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成 “课堂教学目标”》前为《最后一次讲演》设计的教学目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探究其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作者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方法。
在学习了唐少华的《如何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成 “课堂教学目标”》后,为《最后一次讲演》重新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听读、朗读课文,注意讲演者的语气语调, 感受演讲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2、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人称变换的作用,赏析对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课文,揣摩演讲者的语言。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讲演者的表达技巧,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
重新教学设计基于素养立意,行为主体都是学生,具体学什么,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表述得比较清楚。预期的学习结果比较清晰、可检测、可观察。
由于《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慷慨激昂,激情澎湃,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学生模仿演讲有较大难度,所以目标1设定为:听读、朗读课文,注意讲演者的语气语调, 感受演讲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这篇演讲辞词的表达技巧主要是运用了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的句式 ,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 ,变换人称,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 ,所以,虽然比较多,但在这一课里集中出现,都可以作为本科的教学学目标,作为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复习和巩固,也是语言知识在实践运用的例子。因此,教学目标2设定为: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人称变换的作用,赏析对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目标表述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学习哪些知识,不够具体;学到什么程度,没有表述清楚。而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目标比较具体,能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学到什么程度以及用什么方法表述都比较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