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某北方城市出差返回深圳的路上,我开始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否真实;自己是否有认知真实世界的环境与能力。第一次有在这样一座「小城市」独立落地一项业务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似乎在「一线城市」的环境待久了,认知能力被退化。
怎么描述这种错觉呢?有人这么说
「那些一线城市青年关心的事情,在这里根本没人Care的好嘛?」
9点之后就没有菜的餐厅、甲方不可思议的工作习惯和封闭的业务认知、可能因为一通领导电话就要修正的工作流程、根本不关心孩子在哪里的家长(很奇怪,如果在北京做同样的活动,家长不能在视野里看到孩子,分分钟被投诉)、中学门口开打印店的一家五口(罕见,不是湖南人开的)……修正观念的一次差旅。
两个App
除了微信之外,只有两个关于App的故事出现在了此行的对话当中,我认为极具代表性:
抖音上的用无人机航拍的走红视频:娱乐与炫耀的渗透力
利用轻松筹作为面对家中巨大变故的选择,而不是购买一份保险:用投机的心态抵御风险
为什么作为一名来自县城的深漂,我之前对此没有感受?
在回程的飞机上,我大概想明白了这件事情:我在深圳之外的生活,仅限于春节回家,而没有想过在城市之外做点什么,这直接导致了感受的不完整。
春节回家面对的社交关系和「无产青年听父母劝返」的负面心态,真实地阻碍了感受地域、经济、城镇、文化对生活巨大影响;但当我带着自以为是的习惯和观点在这里推动业务发生的时候,这些差异会真实且直接地向我反馈。那些可能本来认为不可理喻的东西,变得可以讨论甚至接受。
非常期待今后能多做几次类似的事情。
「案例观念」与「有无问题」
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对于案例只有单向的筛选标准。
起步某件事情的时候,我常常选择先看一些「成功案例」来搭建对于事情的框架,问题在于媒体和搜索引擎往往只会告诉你符合某一标准甚至是高度同质化的案例(如果你也看一些关于商业、市场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一起追热点,你会明白这种感觉)——于是我会常常被潜意识带跑:只有这样才是好的。而事实往往不同:什么是一场好的机器人比赛?这一次我的感觉完全不同。
那么继续延伸,一个常见的观念「解决有无问题比是否做好更重要」,我想摆脱这种单向化的「案例观念」,有助于真正界定真正重要的「有无问题」。
被塑造的刻板印象与有趣的多样性
合作伙伴的企业负责人(身材魁梧的北方大汉)跟我说:放学时间到了,我要回家给女儿做饭;一名有趣极了的「文艺中年」前辈——相比于之前从同事那边听到的、了解到的信息,真人接触有趣太多了。
常常给某个接触到的群体打标签,塑造一个印象;听说一个刻板印象并套用——真的是一种很懒惰的思维。
最后还是上一张朋友圈截图,应景:
认知真实的世界,好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