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德语作家霍尔曼.黑塞成为战后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人认为他是“德国浪漫派的最后骑士",其作品是浪漫派的田园绿洲,有人则称他为“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家。″
《悉达多》是作者描写古印度贵族青年寻道的过程,小说中的悉达多,是婆罗门的儿子。婆罗门为印度最高的精神贵族。少年的悉达多既聪明又渴慕知识。父亲期望他长大后成为伟大的教士,学者,婆罗门徒中的巨擘。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强壮,英俊。姿态优雅,风度翩翩。得到了很多人的爱慕。可他自己并不快乐,父母朋友的爱不能永远使他快乐,安宁,满足和充实。他需要最好的智慧和知识。辞别父母跟随着沙门去修行。
修行三年之后依然感到迷茫,一切我们认为神圣的东西中留下了些什么?剩下些什么?保存了什么?什么能经得住考验?所有的修行之后还是要回归自己,这是无法避免的。之后不再相信教义和学习,几乎没有信仰。跟随众人去拜见世尊乔达摩。悉达多从乔达摩那儿得到了很多启发,并深深被乔达摩的风采折服。但他并没有像好友一样选择皈依乔达摩,他要继续自己的修行。
乔达摩的讲道是把世界显示成一条完整不断的链子。一条被因果连锁在一起的永恒的链子。但是绝顶聪明的他在乔达摩的学说中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缝隙。悉达多认为这个永恒的链子上被救赎教理打开了小缺口。并且没有人能从别人的教导中找到解脱,自己所悟时刻所悟到的一切没有办法用言语教导给别人。
他决定离开所有的教导,所有的教师去单独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脱离了神性,依着心灵的声音走向俗世的生活。他结识了名妓甘玛拉,在她那里得到了男女间的情爱和性爱,成为她的朋友和情人。他从商人卡玛士瓦密那里学会了做生意,从世俗的人那里学会了物质享乐,并沉湎其中,成了热心的赌徒冷酷的商人。而他残存的自知不断地折磨他,终于再也忍受不下去,不告而别来到了林中的河边,绝望到准备溺死自己。在这时,他听到心灵那巨大的声音猛然醒悟。生命怎能如此轻易遭受毁灭?年逾不惑的他决定像个新生婴儿那样重新认识世界。 和摆渡人一起学习摆渡,聆听河水。意外地与甘玛拉和儿子重逢。甘玛拉因伤去世。娇生惯养的儿子在此地郁郁寡欢。
悉达多想用爱和耐心,改变儿子。他对儿子盲目的爱是地地道道的人之常情。最终儿子弃他而走,他很痛苦,很自责,回想起被自己抛弃的父亲,不正是因果循环吗?
最终,悉达多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明白了自己在漫长的岁月中探求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那目标就是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中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容纳力,一种思考,感觉和呼吸万物圆融统一思想的秘世上万物都始自天然,顺理成章。所有的声音,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怀念,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欢乐,所有的善良和邪恶,这一切交汇在一起,就是生活之流就是人生的音乐。
这个世界不是不完美,也不是沿着一条漫长的途径逐渐向着完美发展。不!每个瞬间世界都是完美的,存在中的每一样都是好的——死亡同生命一样好,罪恶同神圣一样好,智慧同愚蠢一样好,每样东西都是必需的,每样东西所需于我的仅仅是我的赞同,我的承认我的善意理解。一切都中我的意义,一切都与我相得。没有东西能伤害我! 悉达多成为了一位圣者。
这是悉达多的圆满的修行之路。他入世,出世,也是为了寻找到世上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用爱,赞赏和尊敬来对待这个世界,对待我们自己,对待所有的生命。
整篇文章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样的一句话:每样东西没有以前,没有以后,只有现在,和现在的实在。所有的悲哀,不都是在时间里面吗?所有的自我折磨和恐惧,不都是在时间里面吗?一旦人克服了时间,不是也就立刻克服了世界上所有的困难和邪恶吗?这不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活在当下吗?”可是能有几人真正的能活在当下?“天下一致而百虑”。每个人不是活在对昨天的留恋和懊悔中,就是活在对明天的焦虑和期待中,时间是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咒语。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修行……
整部作品体现出的哲思才是最突出耀眼的。这是一本在你阅读时带给你宁静和安慰,在你结束阅读后带给你思考和震动的书籍。
2017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