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通译】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学究】
孔子和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宰我以为自然界轮回一年,这样守孝一年也足够;而孔子从社会性来阐述三年守孝的必要。孰对孰错并没有定论,但社会礼仪必定有共识,那就是如何看待礼仪的问题了。宰我与孔子讨论这个问题离开礼仪这个基准就毫无意义。
生活中,我们讨论问题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目标,这样探讨才会有价值,否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必定难以求同存异。孔子是老师,首先要界定讨论的目标,才不至于出现这样的歧义。
【原文】(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通译】
子路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学究】
“吃饱饭没事做”是句骂人的话,原来出处在这里。
动物每天为吃顿饱饭而忙碌,人也是为了吃好穿好生活好而忙碌,如果一个人一旦解决了生活问题而无所事事的话,必定会无聊透顶。与其无聊,不如去做一些其他游戏之事来打发时间,这是子路的以为。
叔本华说:“人就在痛苦和无聊中不断轮回纠结,没有满足欲望就会痛苦,满足了欲望就会无聊”。人就在不断地痛苦和无聊中进行着生命的轮回。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有无数的讨论和感受,这便是人的生活本质。
【原文】(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通译】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学究】
君子并不缺勇敢,只是君子勇敢是在道义的基础上勇敢,而小人只为利益而勇敢,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孔子教育的核心从来没有离开过仁义这个基准,无论在什么环节或者什么对象,从未出现偏差,这就是原则和立场。偶尔为之不足奇,终身为之才珍贵。孔子被称之为圣人,就在于始终不忘初心,从来不会因为环境等因素而改变其立场。这就是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