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多维的 、复杂的,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方法,同时和其他知识目标也有概念上的重叠:有时距离产生理解,有时理解需要真诚地和他人相处;有时理解是高度理论化的,有时又是真实有效的内容;有时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批判分析,有时又是认同的表现;有时依赖于直接经验,有时却是独立思考的产物。当我们真正理解时,我们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即理解的六个侧面,其表现了迁移的能力。
侧面1: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比如:初中学生能够解释为什么夏天空调房的玻璃外侧会“出汗”。当学习者能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合理解释,为什么存在这种事实,他们就揭示了对事物的理解。
侧面2:阐明:演示、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比如:学生说明了为什么《老人与海》不只是一部小说,更歌颂了失败的英雄的形象。“故事”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引导学生如何从内部构建学科理解。
侧面3: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为解决引桥距离短的问题,学生设计了螺旋式引桥建设南浦大桥。学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绩效目标,并要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向这个目标努力。
侧面4: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瓦特看到锅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从批判性思考的角度看,具有洞察力的学生有能力揭示各种似是而非的、未经检验的假设或结论。更深刻的洞察包括把握住教师和课本背后的观点。
侧面5:神入: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中国人通常见面会问“饭吃了吗?”,而外国人这么问的话有想请吃饭的意思。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外语课堂上,换位思维非常普遍。
侧面6: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比如,一个学生在读一部外语小说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词汇量太少,决定积累词汇。从实践层面上讲,对“自知”加以更多的关注,意味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更好地进行教学和评估自省。
我们应该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