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墨菲定律》这本的第一篇《镜中我效应》,短短一篇,反复回味。
有个例子,一个恶人到了新的村落,碰巧帮助了一个村民,其他人知道了,都称赞他是好人,于是乎,恶人开始常做好事,当最终村子遭遇劫难,他和曾经的同伙反目,保卫了错落。最终的他成为了别人口中善的人。剧集中常用的设定,浪子回头金不换。
就像另一个例子里一样,怀抱小孩的女士上公交车,此时有一个年轻人占了两个位置在睡觉,小朋友说,“他为什么不让座!”看年轻人没有反应,更加不耐烦。妈妈温柔的回答“他一定是累了,让他好好休息一下,等他休息好了,一定会让座的。”几分钟后,年轻人果然伸了个懒腰,将座位让出了。
原本不打算让座的年轻人,受到妈妈的暗示:我一定是累了,休息好我会让座。他也变成了别人口中的人。
这两个故事给我的提醒,首先,与人交流,使用积极肯定的语气与态度,有时可能会让原本自己反感的事或人朝向意想不到的阳光走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的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用另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重新认识这个人,发现TA的优点,也重新审视和调整了自我,将自我的阳光面扩大。
另外,这一篇还有另外的副标题: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当旁人一直给我们贴以不正确不属实的标签,是否慢慢我们也默认了那些强加的定义,将他们内化吸收成另一个自我,符合别人评价的那个人?如何认识真正的自我,不被我们的社会属性剥夺掉独立的部分,同时慢慢刨除顽固的劣根属性,需要一个时常自省的脑,和一颗始终敏感觉察的心。愿你我都有。
最后,父亲节快乐呀,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