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功能决策思路(三)
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我们历来遵循“目的导向”的做事原则,不为做事而做事。如果目的没达到,或者出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波折,通常会做case study,然后以此为鉴,在后续的工作中,能更好的达到目的。
产品设计同理。对于一个新功能而言,我们追求的是这个功能发挥的效果,而不是这项功能的“上线”。
先从视频搜索说起。
早在2003年,百度就考虑了视频搜索的问题。北大天网很早就有了ftp搜索,上面就可以找到不少网络视频,散布在很多免费的ftp服务器上。但到2004年,百度也没做这个产品。为什么?
我们来分析一下视频搜索的需求满足过程。视频搜索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不是搜索,而是观看。如上图。用户先搜索,找到后就开始下载,下载下来之后观看。观看完毕后,需求满足。
从信息抓取和检索角度,问题都不是很大,数据量少点就少点。问题出在下载上。需求非常庞大,而2003年时,资源极度稀缺。资源提供方大多是私人架设的
FTP服务器,很多就是放在学生宿舍里的PC机上,性能极其有限。连接请求稍微多几个,服务就半崩溃了。还没下载就死掉还好,如果辛苦下载了90%,资源 死掉,这让人情何以堪?
所以,这个需求链,到了下载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断掉了。于是即便有很好的“搜索体验”,也没用。俞军用一句非常凝练的话,来概括上述的问题本质:
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必须说明一点,是否具备上述的思考逻辑,是一个已经入门的产品人员和一个普通的产品爱好者(通常会提出很多点子)的重要差别。
再谈个案例。早在1997年,我课外给人打工。那个老板很有前瞻目光,他认为电子商务大有前途。开一个办公用品网上商店,然后写字楼里的公司,不需要出门购物,只需要上网浏览一下,就可以下单购买了。于是他找了一帮人,开始这个“电商”项目。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问题出在哪呢?从用户角度,要达到最终效果,有这样几个关键环节:
1,目标用户群知道有这么个“网上商店”
2,目标用户群能低成本的上网
3,目标用户群能通过网上信息下购买决策
4,目标用户群下单
5,目标用户群收到商品
考虑一下1997年的中国互联网,我们就会发现,关键环节的1、2、3都是杯具。没有搜索引擎(可被搜索),也没有门户网站(可推广),所以推广成本和传
统方式一样高昂。没有哪个公司有廉价的、便利的入网条件,拨号上网费用贵得吓人,上网购物过程的花费,可能远超过商品本身。至于购物决策,那时候连数码相 机还没有呢,需要用传统相机拍完商品后扫描再传到服务器上,那可是真正的杀猫行动,想想14.4k的小猫。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缺乏创意,而是缺乏对创意合理的评估思路。
再以百科为例,阐述一下“用户体验完整性”的问题。以下是简单的百科产品逻辑:
百科的“效果”,是让用户通过浏览词条内容,了解到该事物可信、清晰、完整的含义。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有很多人“贡献”内容。内容贡献有两个要件,一 个是工具,一个是激励。但光有内容贡献仍不足以达到最后效果,因为劣质内容,不仅不会满足用户需求,甚至会由于误导而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必须有内容质量
控制环节。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需求过程分析。
百科组在整个2008年,最主要做了一个事情,就是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审核小组的建立,审核工具的完善,以及机器审核的推进。为什么我们
如此重视一个看似内部工具平台和机制的工作?因为它是百科核心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掉了这个链子,产品的效果就得不到保障了。
价值过程分析中需要留意的要点:
1,技术可行性问题
很多功能会被技术可行性打回。但我们需要留意的是,技术视野和能力会影响到技术可行性的判断,所以它和客观条件(环境、行为习惯)所造成的可行性问题是不同的。技术可行性,需要有非常慎重的考量。
2,客观条件变化问题
某个时间点上不可行,不是意味着永远不可行。因为条件会变化。比如视频搜索,等到带宽条件改善,在线flv视频兴起的时候,视频搜索就完全成立了。所以,
对于一项提案,如果价值完备,但只是客观条件导致最终效果无法达成,那么我们需要定期的review这种客观条件的变化趋势,以便随时对原先的决策做出修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