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高考成绩一出,就有很多朋友提问,纠结于到底复不复读。随着专科批次进入录取阶段,高校招生工作也快接近尾声。成绩一出就决定复读的,早已投入紧张的暑期补习之中;目前还在犹豫不决的,一定是过于担忧复读了也达不到预期怎么办?
其实,复不复读这个二选一的答案并没有这么难,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传统的分析决策方法是把复读与不复读的优势和劣势都列出来,看看自己更倾向于哪一方,但实际上这种方法等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这种方法忽略了每一项优势和劣势对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列了那么项,其实是在混淆干扰我们的决策。
小编结合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对复不复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决策模型。我认为复不复读只考虑两个因素就可以做出决策:(1)复读能涨分数是大概率事件还是小概率事件;(2)能否再承受一年的身心压力和再次失败。其他因素则可以忽略。
谁也保证不了复读就一定能涨多少分,而只是大概估计出能不能涨,涨多少,也就是概率大小的问题。认为自己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或者虽正常发挥但还有潜力可挖,或者过去根本没好好学,现在想重新来一次,这些情况下涨分数的概率就比较大,如果再确定自己可以承受相应的压力和失败的风险,那就果断复读,否则不复读更保险。
有的朋友说复读一年,大学毕业比别人年龄都大,年龄上就没有优势了。那我说,如果人家招35岁以下的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你36岁,对不起,你没戏!而对于应届毕业生,没人在意你是22岁,还是23岁,人家在乎的只是你的学校、专业、能力怎么样!举这个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忽略对你没有实质影响、较大影响的不利因素。
我老公人很聪明,但学习的定力不强,第一年只考了400多分,复读后走得211。一个表弟,属于发挥失常型,复读后走得985——哈工大。一位同学属于智商中等、正常发挥型,但没有够上一本,她认为自己某些地方学得不扎实,如果再多给她一些时间,能够弥补一些分数,复读后走得重点医科大学。
有的朋友说,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啊,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前怕狼后怕虎,那就没法选择。科学选择,可以把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小编没有去统计调查过去的复读生在具体数量上成功的有多少,失败的有多少,但我相信一定是成功得多,失败得少,因为这符合规律,符合常识,符合人性。如果每年的复读都是失败得多,成功得少,那么复读的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没有人再复读。大家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成绩不理想,能走的学校专业不理想,我个人更倾向于复读,因为成功的概率比失败的概率大。但你的内心要足够强大,无论成败,都是你人生最重要最难忘却的记忆和财富。若干年后,回想曾经的自己,不后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