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这一段讲的是修身与齐家的关系。众所周知,社会是由无数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家庭也不例外。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否,往往取决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融洽与否。而想要实现家庭关系的融洽,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个人的修养。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人也亦然。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往往会因为环境、教养、性格、立场的不同而导致看待同一事物的观点和角度也各有不同。有些人因此变得挑剔,总是看不惯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事;有些人却觉得兴趣盎然,认为世界的多样性正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关键所在,并总能从别人的不一样中看出独特的美来点缀自己的人生。从现实生活来看,那些喜欢挑剔和看不惯身边事物的人,往往很容易被他人树敌,生活也时常陷入矛盾和痛苦中。可即便如此,有人还振振有词:“我不过是心直口快罢了。”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没有给别人一份尊重和理解的快人快语,到头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记得雪漠老师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有人曾经问过孔子,如果朋友做了坏事,我该不该劝?孔子说该劝。别人又问,如果我劝了,但他不听呢?孔子说,他不听,你就算了。为什么?因为,该劝不劝叫失人,不该说说了就叫失言。有的时候,说与不说,要看机缘,也要看分寸。分寸代表智慧。”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俗话说:“口为祸福之门。”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能决定他的人生能走多远,有时甚至还能决定他过得好不好。所以如果我们能做到谨言慎行,时刻照顾他人感受,那么我们的生活势必会更加地和谐,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除了这层意思,我觉得这一章还提示我们分别心是造成我们心灵失去宁静和安详,进而造成家庭失和的罪魁祸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从自己的是非判断角度去给周围的人和事贴上各种标签。对于我们喜爱人的和事,我们往往偏爱宠溺;对于我们厌恶人和事,我们往往以偏概全,一味否定。于是产生双重的处理标准。例如:对于自己心爱的儿子,我们会溺爱不明,不知其过恶,造成姑息纵容的事实。对于我们讨厌的人,我们会憎恨莫明,常存偏见,由此产生偏私,家庭便不能融洽相处。所以孔子在这里警示,若一个人不能认知到人性的局限并进行修正,那么家和人兴不异于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