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8月份定下年度读书群,一周两本书的导图和故事分享
前一个月没有特意储备15份备用(之前听一个做长期社群主理人的分享,因为人有情绪起伏,突发事件,所以需要存货)
最初担心自己不能当天分享完,提前几天写,后来一个月发现当天可以写出来,说实话有些惊讶,然后有些怠慢,没有提前准备了
第二个月发现有时候工作忙,可花费时间比之前少了一半,写的有些艰难……
真想有存货,但是自己不知道存啥……痛苦……
每周一开始就有些压力大,连分享哪本书都不确定,后来定位情商健康,后来分享的内容还是有些散
加上承诺的:说好的共读一本书的群,推迟了2周没有建立,这一周一定先拉群,拉群前一步去问10个人,你觉得我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现阶段你需要什么帮助?记录答案
上一个月很艰难的憋,甚至借用了曾经没想过的别人的拆解稿,后来发现排斥并没道理,因为借力借人,借的对,省时省力,如果加上自我对比,找到提炼点或者仿效点,更是以一当十。
记录答案之后,然后开始共读群,定位很清楚,一起共做,然后反馈交流。
这次更是发现,可以把一本书分享两次,因为一次太长了。或者是因为我提炼度不高,或者比喻故事不精炼。
现在允许自己每周两本书,现在可以一本书分两次,一次重故事,一次重文章框架
一年书单,难确定,11月书单还是可以尝试确定,定下来好准备,最后不一定强行用。
关于分享框架,发现之前在简书上即时记录很有帮助,是一个起头
之后每本书读完还是在这里原始记录下
今天分享的书,因为有之前2篇笔记的素材,半个多小时就组好了框架,从几个小时熬出来一篇到不到一小时的高效的转变
让我又被过程的步步来给痛击了
发现总是陷入认为可以一步到位的惯性思维陷阱
其实文章都是需要一步步来晚上,先写出来内容(有趣有用有料),然后套框架,最后加价值感链条,正如买菜去菜市场先看着买回来菜,然后照着菜谱备菜,最后调整放入锅中的顺序和时长,最后出锅成品。
这些可笑的内心戏和转变,让我发现生活的意义很大一部分在于给自己加挑战,没有难度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容易萎靡
就像今天晚上,如果没有这篇随笔,我的一个晚上除了耍手机,听了个直播,没干啥正事,即时写的乱七八糟,那也是完成了一件事。
完成一件事情,不是很大难度的,但是又有积累效应的,例如写作,例如跳绳次数,例如打卡画圈画下去的那一笔,都有很强烈的正向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