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不仅要有情怀和理想,还要具备必要的工具与方法。理想和情怀是道,工具与方法是术,道是河,术是舟。《新学校十讲》第二讲,就是专门讲“术”——走向新学校的工具与方法。
有两点体会:
一是客户观念是关键。客户对教育而言是一个舶来品,原先通行于企业界、服务业,主要指顾客、客商。教育引入的较晚,认识也不一。教育圈子相对封闭,跨界创新相对不足;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心态问题,习惯了“师道尊严”,习惯了“传道授业解惑”,让人一下子放低身价,甘作“店小二”,一时有些转不过弯。但客户这个观念确实关键。只有明确客户,倾听客户声音,分析客户关键需求,才能使我们开展工作有方向有目的,才能便于我们及时修正持续改进工作。因为没有客户意识,所以我们无法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因为没有客户意识,所以我们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学情,容易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我讲过的就应该是你学会的;也因为我们从上到下对客户概念认识不同,所以当我们开展某些工作时阻力重重。
二是教育事实尽量转化为可见的数据。教育工作不好量化,教师工作是一个良心活,但模糊量化让我们无法准确判断教学效能,很大程度上只能凭个人“感觉”,而感觉往往是不靠谱的。李希贵校长引入统计学知识,结合教育学理论,力求把教育事实视觉化、数据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诊断,告诉我们教育也可以追求科学的量化。
当然,数据是把双刃剑,也需要警惕数据背后的“黑洞”。任何模型都不是尽善尽美的,电影《少数派报告》就表现了这一主题,令人恐怖。美国华盛顿特区为评价教师引入一项计算机算法,貌似公平,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效果却适得其反,最终使一批优秀教师被淘汰,引发了大规模家长抗议。一些考核,没人怀疑操作程序的公平与透明,也没人怀疑数据的真实性,但最终的结果却无法服众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数据有时并不是中立的,它也有偏见,掩盖在公平的外衣下,如何利用数据是个大考验。
闲话少说,直接上图,算是现学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