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忙着复习考试没什么时间去看书,下午抽空翻了几章书桌上放置已久的《白说》,看了一篇“感悟与表达之间,还有追寻”,篇幅不算长,但颇有触动。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未做摘抄,便动手按照看的时候做的批注记在了笔记本上。
在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好像一直习惯的是,不管读完了哪本书,在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会立即把它放回书架,然后在一两个礼拜内是不会再去“光顾”的。这一做法在我看完《白说》中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莫名的与白岩松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这篇文章里,白岩松说他看过的一部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里有一段话留给他很深的印象,同样和我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创作往往包含着三个步骤:始于‘感触’——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想要创作一首诗;终于‘表达’——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我想我在看完《月亮与六便士》让它自己在书架上度过的那两个礼拜便是我去“追寻”的过程。
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大的感悟的,只是充满了对克里斯多夫这个男人的愤怒,尽管他的结局也不是皆大欢喜,我还是保持着自己一成不变的愤怒。但今天,我在摘抄那些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像过电影一般的重温了克里斯多夫的经历,我发现我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愤怒,取而代之的是佩服,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在我看来,这种“追寻”的过程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带着某些目的去刻意寻找一些东西,既然读完了一本书,总会有一些细节停留在脑海里,我们只需要按照正常的节奏向前,一边走一边思考,等到了一定的时间再回头翻开书,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体会。
迄今为止,我看过的书里,有两本教会我平缓,一本是已经提到过的《白说》,另一本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我买来已经将近有两个月的时间,但书签还停在112页。我一直把这本书放在枕边,偶尔心情有浮动或者心血来潮便会读上几篇。
如果让我说看过最好的书是哪一本,那么《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绝对会上榜前三。有幸读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思考,去看待问题。我并不打算在固定的时间里去读完这本书,而宁愿这是一本永远没有完结的书。
我们总是着急,总是急功近利,总是想立刻行动,即刻记录,所以我们总是焦虑总是烦躁。或许我们改变不了这已经习惯了的状态,但在忙碌的时候,稍微留给自己一丝喘息的空间也未必会让天塌下来。
生活的确是在催着我们不断向前,但我们要学会“忙里偷闲”,静下心来看,总有那么一两件事是值得我们慢下脚步的。
如果还未发现,那就去寻找。总有那么一天我们终将学会慢下来,找到书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