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人类是感性动物(记着,我说的不是感情动物)。特征有二:一:追求新颖;二,追求形象——至于这形象本身的内涵、外延、本质,人们很少去想,自由地赋予了自己想给的意义。“抱团取暖”像其他诸如“搭建平台”、“构建共同体”、“文化唱戏”词语一样,从其出现便火爆至今。
什么是“抱团取暖”?这个词来自于生物研究界。在生物界,有一些动物自身抵抗能力较差,无法独面恶劣的生存环境,需要两个或更多的个体挤在一起取暖活命,以弱小动物企鹅、鸡、羊、猴子等为多——关于狮子老虎报团取暖的报道不多见。
后来,抱团取暖流行于商业界,理由是大家需要共同面对经济严冬。如果说动物界的报团取暖是以自身的弱小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强大为存在理由,那么企业界的报团取暖,一,不见得自身不强大;二,不见得外界很恶劣,不过是他们为自己树立了假想敌——当然,也是一个不错的进行垄断经营的借口罢了。
报团取暖就这样蔓延开来,充斥在各行各业。
为利益计的抱团取暖,,还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不管我们有多么厌恶经济社会。可是,当抱团取暖渗透进学术、研究领域时,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一番审视。
进行一项研究,或开展一项事业,我们呼吁抱团取暖时,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我们每个单独的个体太过柔弱吗?若是,这抱团,意义不大,至今没见到抱团的绵羊强大到可以不畏惧老虎。抱团并不能使我们强大。虽然有人提出是为了共同促进,进而共同进步,但我还是不以为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引领,大家团聚在一起,进行学习研究,“萝卜炖萝卜”,不过是一种“自己并不孤单”的心理安慰而已。如果有强有力的引领,那就不叫抱团,那叫引领和追随。
是为了外界环境太为恶劣吗?我们身处的机构、组织本身,是由我们同一职业者构成,他们应该不是我们所指的恶劣环境营造者;我们所处的机构、组织之外的社会,可能会构成我们所指的恶劣环境,若是这样,我们应该抱团的是所有的共同职业者,事实不是这样,事实是,我们抱团对付的好像是和我们职业一样的未抱团者;还有第三种特殊势力构成的恶劣生态环境——领导机构和领导层(此处不解释),但我们抱团的目的明显不是为了应对他们。
如果都不是,我们仍然有团体(不是为利益最大化的团体,我们已经看到的不少团体,其实是这一种,比如心语团队,他们不过是借助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互相提供展示平台,互相成就对方为名师罢了),那么所谓的报团取暖是命名错了,它比较妥帖的命名该是“共同体”(原谅我对命名的选取,我也是在迎合人类感性的特征)。
共同体不仅出现在研究组织之内,更出现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之间,比如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代表着共同体机体的每一部分,发挥着自身的效力和作用(不是为了所谓的“取暖”),互相启发、互相触动,在广泛共鸣的基础上达成一个时间段(比如一节课)的最良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成长,达到几乎一致的学习水平。
清楚了共同体后,再回过头来看“抱团取暖”,就更能察知其不足。比如“抱团取暖”有没有成为共同体的设想、策略、技术;“抱团取暖”有没有几乎绝对的平等意识,且在高水平引领的基础上;“报团取暖”有没有假想的对立群体——比如自己觉得不努力的更多老师们;“抱团取暖”没有了“心语团队”似的利益共同体的诉求后,能不能避免被长官意识左右……
贝多芬的《欢乐颂》,哦错了,该是席勒的,发出了强烈的号召全人类团结互助的呼吁。人类朝这一目标还有多远,看一看紧张的世界局势就会知道。至于教育界,只说中国,不讲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狼烟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