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可诉,述予文字。
“放空”、“自由”、“独处”、“解放”、……,一系列之于我们的意义,就是我们努力克服各种障碍,想要一直往前的一种驱动力。
不管是卓越思想家还是平凡百姓,在其生逢之时首要是生存,接着在跃过温饱线之后,毫无疑问地转向了休闲娱乐、闲暇快活度日,再深究一下,无非都可以回溯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和自由,也就是行心中所想之事,度内心愉悦之时。
不得不再回到吾辈生逢之时,跃过了温饱生存的大坎,却依旧无法实现每人心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生活。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工业化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丰裕,虽然肉眼可见抵抗了匮乏的成果,却好像冥冥之中兑换出了某种不可见的更加珍贵的什么。
我暂且将它看做是我们每个人词典里使用频率位居榜首的“自由”罢。写到这里,特地去百度再度查阅了一下自由的定义,可以先从其最基本的含义来进行讨论——不受限制和阻碍,虽说现代社会中没有了显著的“主奴”这种强限制性社会关系,但是工业社会中对于工作/劳动的要求,其实质上又何尝不是一种限制和阻碍呢。
自由(freedom/liberty)。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这个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对于自由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差异。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
再者,随着大城市“996”“007”的普及,远远超出了规定中8小时工作制,并且越来越显著的公司文化表现为,不加班就是不思进取、就是退步的表现,而加班是常态,是所有人都应该默认遵守并且同意执行的。此外,除了本职工作,不定时地委派别的紧急任务(可能只是被拉去“救火”或者给别人“擦屁股”),再加上看似便利的网络和通讯设备,似乎通讯变成了一个无形中将所有个体捆绑、限制的大型但又无形的网络。
面对这样一种无法抉择的“顺昌逆亡”,确实是超出了个体能力所能够选择的范围。于是乎,理想总是要有的,毕竟决定了方向。
“空”也是要顺应身体需求的,比如上周糟糕的身体状况,就决定了要实时地将休息作为第一顺位,如果上周五下午没有请假回家直接卧床,如果没有连续17小时的“昏迷”和“无意识”,那么,现在的我是绝无可能坐在椅子上,通过还算比较清醒的大脑,经过回忆、思考和加工出文字并且码出来的。
“自由”也是一种相对应的,在当下有限的空间中可以掌握的自由度的占比。举个例子,如果在工作岗位上,我可以以优越于别人的效率,占用别人50%的时间就可以保质保量完成,那么如果不是“卷”的越发夸张的话,剩下的时间其实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赚来的自由度。
在生不逢时的年代,追求的空和自由必定都是受阻的。但是在理想和目标的层面,依然要坚定,并且在生活中,能够通过坚持,将其揉炼成一种个体毕生的信仰。
毕竟:心怀远方,万里蹀躞,笃行致远,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