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看了很多大咖们关于汽车后市场的各种文章论述,学习之余,发现视角多是岸上看水里的,形有似,意不足。特别是近两年,跨界多金打劫者,举手投足多有睥睨后市场之意。而行业里的人,极少能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多是随声附和或保持沉默。
本人业内老猫一枚,从小即不愿做沉默的大多数,独来独往已久,始终未被和谐。
不同流、不合污,宁做一只独善其身的流浪猫。
本猫发现,近年来,后市场的“伪专家、伪创新者”大有横行的趋势。大咖们又懒得污了自己的手,本猫故选择在“3.15”之前,自曝丑陋,借打假开张。
温馨提示
对号入座者
如遇不适,请自行就医
本猫概不负责
1.汽服伪专家
专家前面加个“伪”字,那真不是在贬低专家的业务水准。
相反,比起这种伪专家来说,汽服行业里的“坑蒙拐骗、以次充好”,那只是小学水平。
要学就得学专家这样的,姿势优雅,名利双收。
这种专家和汽服行里人,往往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直以来,彼此都心照不宣,相安无事。买专家账的,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下家,挣了钱还得对专家感恩戴德,好酒好肉伺候。万一没挣着钱,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运气不好。专家早已有话在前:学艺需谨慎,投资有风险。专家反正是不会错的。
本猫最看不惯的是这种专家不但大赚修理厂的钱,还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在媒体上一方面揭露谴责汽服行业种种乱现状,从而包装出自己正义的专家形象,拿到舆论的裁判权;另一方面又以更隐蔽的手段借打假之名,包装兜售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行里人和消费者身上获得名利双收。
也许专家说得对,消费者确实可能被使用了假冒产品,但假冒和伪劣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假冒不一定等于伪劣。改革开放几十年,没有这些“假冒”产品,不可能把骄傲又昂贵的进口和垄断产品从神坛上拉下来。有关部门这么喜欢权力和罚款怎么对山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一定是没法办,多数是不想真办吧。让老百姓先有选择,再学会选择。专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专家就是专家,更擅长利用自己的专家背景,混淆概念,巧立名目,实现其个人目的。
如何辨别伪专家?一个简单的法子:看这个专家是否会从他给出的这个解决方案中自己赚了大钱,而且是让原本不该花钱的人花了钱。
柴静费了那么大劲,《穹顶之下》制作如此用心良苦,也不过是换来了几天的谈资而已。也没见柴静从中包装出什么环保项目赚了一分钱,这是真良知、真公益。
举个栗子:
就说这几年行业内搞得风生水起的专家鉴定假冒制冷剂,保护压缩机和地球臭氧层这事。
相信所有的新车出厂时已经是厂家加好了符合标准的制冷剂。在使用中遇到偶然因素进行维修时,可能会被一些修理厂“有意无意”的添加错了制冷剂,有可能影响制冷,甚至损坏压缩机。给这样的汽车更换制冷剂是有必要的。本猫赞同。
但是,一家修理厂一年能遇到几次这种情况?如果没维修、没事故、没泄露,为什么进厂的每辆车都要被忽悠去检查制冷剂真假,还要清洗管路,要花上千元费用去保养本来就是免维护的空调系统?原车技术手册里有这要求吗?4S店傻吗?
(专家这时候会选择性装傻)
为此专家还发明了一个“空调节”,啧啧,宰人的姿势都这么优雅,现场台下坐的都是待宰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场面好和谐感人哦。
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包装出价值十几万加盟的空调项目,要实现名利双收。
修理厂花了十几万加盟了专家的空调项目,要收回投资。
专家在台上苦口婆心:这是为了你们好!(听着耳熟)
1、不检测一下怎知车里的制冷剂是不是合格?(于是车主懵逼了)
2、检测数据说了你也听不懂,我是著名专家我不骗你!(车主佩服得五体投地)
3、做完空调系统保养你的制冷系统就安全了(车主感激涕零开始掏钱)
加盟这些空调项目的修理厂,多数成了专家的帮凶,不但过度营销了自己的客户、替专家数钱,最终会被客户察觉并抛弃;还得替专家站台,忽悠、误导更多的同行同流合污,来分摊自己的良心不安,“大家不都这样嘛”。
也有很多有良知的修理厂,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客户早晚会知道”,从来没给客户做过这种“营销”,只正常按照技术标准给客户做该做的保养,也没见哪个客户的空调就不制冷,空调系统就会出毛病。
真的一个都没有。
有关专家给解释一下呗。
一个栗子就够,更不必说美容行业里更多的伪专家了。
2.伪创新者
这两年,伪创新者在汽服行业里大行其道。
诸葛多智而近妖,结果累死了,主公刘备只好揭棺而起,重出江湖。
军师的修车网最火的时候,号称中国有一半的修理厂都在其上面交易。本猫却不小心注意到,所有的修理厂都是另外那一半。
现在,只留下主公一人在台上独撑场面,好不尴尬。主公该如何收场?
本猫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所谓估值,还真的就是估值。
前几天在北京一个汽服行业论坛上,看到一个以跨界创业者自居,号称创造了创新型的“直控连锁模式”的某某某。其“创新型”的连锁此时正在被车主和上当的门店唾骂追讨有如过街老鼠,这厮居然已套现走人,全身而退,摇身一变又成了另外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还端坐在台上嘉宾席里,侃侃而谈。本猫好生敬佩,这硕鼠还真的是成了精。
很多门店这几年的日子不太过,就有病乱投医。这个从别的领域“跨界而来的”聪明人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人多是有小狡猾而无大智慧,借小老板们对资本迷信崇拜之情,就信口开河、巧立名目,让很多有病乱投医的门店签下了“卖身契”。不但被拿走了客户,连流动资金也被截留,只剩下苦逼的自己。
这么多不靠谱的伪创新之所以能够得逞,本质上还是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所致。
拜托,这个行业已经很苦逼了,就别再往苦逼的伤口上撒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