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写文章,也经常会收到反馈。在这些反馈中,有一些读者和我分享想法,给了我许多不同的视角。也会有一些评论,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出现,也会从侧面给我启发。其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朋友在反馈时,先把“不认可”或者“认可”放在最前面,然后开始陈述。
不是说我看到认可就开心,看到不认可就不高兴。如果要说的理性一些,不管是好的评论或者不好的评论,甚至是沉默,都不会对我产生太大影响。我写了两年多,如果是要靠外界的反馈来维持自己持续行动的力量,那这个公众号早就会沦落成满大街都是的抄袭搬运号。我并不急于在持续行动的路上,获取一系列的及时反馈,所以,评论与否,这是一个去留无意的事情。我要做的事情,我都会继续做,有同行则同行,无同行则独自前行。
今天要说的不是评论的问题,说的是,从评论中看到的言语模式的问题。也许是世界比较复杂,于是人们通常吝啬自己的认知资源,于是都想获得瞬间秒懂的快感。而通往这种秒懂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很快的时间内,下一个结论,而且结论越简单,越二值化越好。
所以你可以在知乎上,或者在许多文章的评论下面,经常看到,“我同意”、“我反对”。的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会在每年一次的“两会”中,让代表们按下手中的表决器,来决定一份草案通过与否。但是在我们认知外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你问题习惯于用一个二值的标签来标记一个事物,那错过的东西真是不要太多。
我从读文章扩展到读书。如果粗暴地看,其实一本书可以看成是文章的集合,所以这个扩展也还算合理。
我们读完一本书的时候,留在你的脑海里,是一个立体的全面的知识体系、思路亮点、案例展示以及后续工作,还是一个大大的“认可”或者“不认可”?
就像看我的文章一样,当一行一行字映入你的眼帘,敲击你的大脑,你的第一反应是,这行我认可,这行我不认,还是你在跟着我的思路节奏分析一个问题,然后从我的演绎中得到启发,从而真正收获一些东西?
给事物打标签是最容易的事情,互联网上的评论和撕逼,很多时候就是围绕“我觉得这个牛逼你觉得这个傻逼于是我们打了一架”而开展。这些热闹也许吸引眼球,但是对我们的进步帮助却非常有限,因为我们无法认知一些复杂的事情。
如果你在读书或者读文章的时候,只是在确认自己认可或者不认可一个观点,那你并没有从这次输入中提取到充分的价值让你进步。说直白一些,互联网也许打开了你的视线,让你看到了更多的例子,但是你却在用一套原封不动的认知体系,对于这些新的示例,以原有的方式,给出评价。所以你的格局视野并没打开,有更多的可能性你没能知晓。这相当于用一套同样的经验工作十年,而不是用十年时间,增长你的工作经验。
其实读书读文章最有价值的在于,从对方文字的陈述中,窥到作者铺陈的思路方法与表达手段,作者用什么的逻辑展开分析推理,如何演绎一个话题并且得到结论,整个过程有何亮点以及可借鉴之处。
这些才是读书最有价值也是让人进步最快的地方。观点你也许不能接受但是思路和方法如果让你叹服,也是很有价值的。而这个时候你如果用一个“不认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贻笑大方的事情。
但是仍然还是会有人纠结:我就是不认可怎么办,而且我想表达我的不认可,就像知乎上的“实名反对楼上”的流行病?
我觉得两点:第一,学会闭嘴。别人怎么想其实和你没关系。第二,拥抱世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不要以你个人的经验判断全世界的逻辑。当你能够尝试去分析一种你原来认为是荒谬的说法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最后我觉得最费时间的就是证明或者证伪了。如果是一枚持续行动的人,每天都会值得投入的事情,而倘若你偏偏要说我不信你证给我看,然后还在证明中找些问题想搞个大新闻,那你自个玩好了。
很多事情是因为相信可能性才做出了结果,而不是通过证明无误才得到结果的。切记不要在这样的事情上纠缠。不过如果你是数学系的话,证明的工夫还是要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