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
爸爸,这你不要操心。我二十几的人了。自个儿能管得了自个儿,你就让我出上几天门!你年轻时不是也吆牲灵跑过山西吗。我不到外面闯荡一回,一辈子心不能平静下来。——少平与父亲之间的对话,父亲提出他的忠告建议,自己坚持心中所想。
两代人对于家庭以外的世界,有自己的想法、冲突是很正常的,都是基于自己以往经验与认知水平。而最终的相互平衡,甚至一方做出让步,需要双方共同冷静的思考之后做出的。
今天就谈一下,那些年长辈给我们提出的忠告。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每次离家出远门,母亲总会一再嘱咐,路上管好自己的东西,不要和不认识的人随便说话,以免上当受骗。
有时急于整理远行所要携带的东西,对于父母不断重复的唠叨有所漫不经心,随口应付着。这时母亲会严肃的举出好多曾经发生的例子,来印证自己所说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而的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让自己无可辩驳。村里有户人家的小儿子外出归来,和火车上邻座的乘客聊的很投缘,竟不知不觉中,把家庭信息透漏给了对方。
这边还在聊的火热,却不知家人早已接到让速速打款的未知电话。爱子心切的父母,方寸间早已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赶紧按照对方要求汇了款,直到自己儿子安然无恙的回来,才明白是个骗局。
对于遇到的陌生人,首先要从外貌有个粗略的判断,并不是说要大家以貌取人。有时候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面带恶气的人尽量敬而远之。
在漫长枯燥的旅程中,适可而止的与陌生人交流,也是一种消遣时光的方式。在交谈过程中,掌握一个度,什么能谈,什么应该保留,心中要清楚。
一见如故的幸运不多见,旅途中遇到的陌生人就如过客般匆匆闪过,在几个小时的相处中,保留一些警惕感是有所必要的。
不要给别人起外号。在长辈原有的观念中,给人起外号,是对别人最大的不尊重。轻则发生口角,重则反目成仇。小时候对于父母的劝告言听计从,在父母所希望的条框中谨慎行事,也学到一句警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而从未越雷池一步。
随着我们不断的与外界接触,认识新的朋友,旧有的观念也在悄悄的发生改变。也渐渐从父母的忠告中,明白父母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
父母口中的外号,其实指的是带有偏见、歧视性的外号,诸如专挑对别人身体有缺陷地方起外号。
而我们在与自己亲密的朋友相处之中,有时也会取些只有彼此心领神会的外号,相互玩闹,不仅没有生分,反而因之友谊更加牢固了。其实,这种朋友间的外号更多的属于昵称,就像小时候父母唤着我们“毛蛋”、“狗蛋”一样,包含着满满的爱意。
当然了,朋友间互唤外号也要分清场合,适可而止,凡事都有个度。
不要轻信网友的话。记得上高中那会,每次月末回家,晚饭期间母亲总会调到央视十二频道,让我观看法律讲堂节目,学习法律常识,以免受骗。
有一阵子,里面讲的全是被网友欺骗的案例。于是,母亲就会一边观看,一步给我们复述、强调。有时讲到防骗技巧时,还拿出她的本本记录。
而我更多的时候是聆听,很少反驳,因为平时很少在家。而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那个阶段接触的网络资源很少,平时忙于高考,根本腾不出时间去泡网吧。
由于没有经历过,于是对于母亲的忠告以及电视里的案例,无动于衷,在心中激荡不起涟漪。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我们接触到许多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也开始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完善自己的安全储备。
对于网友也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再想父母那样以偏概全,事情总会有它自己的两面性。不能因为有不利的一面,就放弃接受对它的对立面。
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网络,逃避不能解决一切,封闭自己只会慢慢与世界脱轨。
平时接触比较多的就是微信,上面有许多有共性的社群,在里面大家为一个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或为一本书,或为一节课。在这里,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尽管彼此看不见对方。但因为都有一个相似的目标,在交往中互相鼓励,不断提升自己,进而发展成为好朋友。
有句古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用辩证的思维看书学习。同理对待网友也是如此,心中保持一条底线,在合适的范围内交流学习,不迷失自我的方向。
父母总是喜欢把他们的经验建议,讲授给我们借鉴,尽管有些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环境。但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为你有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细心体会父母给予我们的忠告建议,客观对待事情本身,不要因为父母的建议,就放弃一切本该追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