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告别青春的感伤和洒脱——浅析《再别康桥》中“云彩”的象征意义
文/酒中张志强
谢克强在《<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中说:“《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果真如此吗?
徐志摩出生于江南水乡,一生游历甚广,看到的美景别致当不在少数,为何只有康桥让他迸发出如此清澈的感情,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呢?
当每个人回首过往,能让他在内心深处永久眷恋,难以割舍的地方,一定是他的性灵得以高蹈轻扬的地方,是他的生命激情得以充分渲泄的地方,是他的人生梦想得以任意张扬的地方,是他获得生命的真愉悦的地方,是他的年华不曾虚度的地方,是他青春的色彩得以绽放的地方。而对徐志摩来说,康桥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的选课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去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春信。”“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爱、追求自由、追求美,而只有在康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当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的时候,当他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的时候,当他和深爱着的林徽因散步的时候,他的性灵感到了高蹈轻扬的自由,生命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渲泄,自然之美以其博大的宁静和谐融进了诗人的灵魂,人间至爱以其灼热的情怀点燃了诗人的梦想和激情。正是在这里,徐志摩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真正的爱情。正是在这里,徐志摩接受了文学的洗礼。正是在这里,徐志摩度过了他如诗如梦的青春。正是在这里,徐志摩才真正的成长为一个纯真的诗人。
所以,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理想王国,是他的青春圣地。
但离别的钟声必然会在某一个宁静的黄昏突然敲响,纯真的诗人必将在某一天披着落日的余辉,踏上离别的征途,告别美丽的康桥,告别他的大学时代。更重要的是,岁月如流,韶华易逝,诗人在告别康桥的同时,也将无可挽回地告别他充满自由和梦想的青春。
是的,美丽的康桥诗人可以再来,比康桥更美的风景也许可以再见,但在康桥度过的如诗如梦的灿烂的青春却将永远一去不复返。所以,当诗人将要轻轻地挥手告别康桥时,让他最为眷恋和感伤的,不仅是康桥的美丽,更是他成长的精神家园,更是他如诗如梦的青春。
所以,在诗人对康桥的迷恋、欣喜和陶醉后,面对离别的苍凉和无奈,诗人的感情才会急转直下,只剩下无言的静默,和静默后的凄婉。因为,康桥可以屹立百年,而自己青春却将一去不复返。
但徐志摩的洒脱之处在于,他别春,惜春,但不伤春。面对别离的感伤,面对青春的逝去,诗人的告别方式只是“悄悄地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以,“云彩”当是诗人青春的象征,诗人青春梦想的象征,是诗人青春自由精神的象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