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非要别人道歉,不向他道歉就势不罢休,反复追问“为什么不给我道歉呢?你没做错吗?”你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孩子的这种态度大概率是受成年人影响,我们曾经无意中表露出相似的态度“做错事了就要道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被孩子记在心里。小小的孩子还不懂得变通,视其为准则,学着要求别人和自己,以至于有点过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有时候也会思量孩子不就是在犯错误中不断成长的吗?总是强调道歉,是否合适呢?
关于道歉,怎样去引导孩子才是合适的“度”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孩子的身心发展目前正处于哪一阶段。
我们一起来看看儿童的发展,看看如何遵循儿童发展成长的规律去引导他们,让孩子真正地走上健康之路。
0~7岁的孩子,正处在发展物质身体的阶段,他们靠模仿周围的环境进行学习。环境中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人文环境。
通常,孩子会通过活动体验来发展他们的身体。他学会走路,学会说话是透过内在的意愿,外在做出行动去模仿,逐渐学会走路与说话,进而发展出思考的能力。
我们看到幼年的孩子,头都比较大,身体比较短。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活动和运动,使四肢逐渐变得修长和灵活。这个阶段的孩子,他更多的是用行为来和环境中的一切相遇。
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睡觉,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动,从躯体的大运动慢慢发展到双手然后到手指的精细运动。这样自然的发展,需要6~7年的时间。所有的运动,不管是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都在发展孩子的大脑和躯体,尤其是大脑神经丛之间的连接。所以我们会说0~7岁是孩子发展身体的阶段,身体发展好了,才能发展意识,他才能准备好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那他的意识是怎么发展的呢?我们知道幼小的孩子是没有什么意识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是不经思考的。特别是3岁之前的孩子,你可以为他建立界限,但他总是以大哭大闹的方式来回应。
孩子的意识是通过阶段性地发展,一点一点地苏醒的。首先苏醒的是他的四肢,通过活动,他的四肢慢慢地开始产生意识,学习自我控制。直到有一天孩子自己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而他真的可以去控制自己的身体不去做这件事;或者说他内心有一个想法,他想去做这件事,然后他就付诸行动去做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孩子已经发展出了有意识的行动能力。我们通常也会说这就是孩子发展意志的阶段,6~7岁的孩子才基本上准备好要进入小学了。
在了解了孩子的发展阶段后我们再来看前面的问题:孩子做错了事情需不需要道歉?需要我跟他讲道理吗?
从小我们就知道,文明守礼是中华文化的美德之一。而作为礼仪之邦的子民,我们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懂得知礼守礼。
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就需要向对的一方道歉。那么我们是不是会习惯性地认为,道歉是衡量对错的“工具”呢?因为孩子错了,所以需要道歉?
那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呢?
我们举个小小的例子,两个四岁的男孩子在一起,动不动就打架。如果我告诉他们:两个人在一起要好好玩,不能打架。那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因为他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两个孩子要是打架了,我跟他们讲道理,评判谁对谁错,他们也会一脸懵懂,或者说他们两个都觉得自己没有错。这个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幼小孩子的状态。
结合实际来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童趣园的老师会怎么处理呢?
两个孩子突然打起来,一般都是因为抢玩具争地盘。老师首先会请他们停下来,互相摸摸身体被打的地方,或者是老师和其中一个孩子一起安慰被打哭的那位,给他擦擦眼泪,摸摸他的背,陪伴他一会儿。我们不给孩子讲道理,但我们可以给他们示范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让孩子明白,冲突过后,我们要安抚对方。
即便是6~7岁的大孩子,我们首先也会让孩子们去照顾安抚对方,平静之后再用语言来表达他刚才做得不合适的地方。这个时候孩子的表达是有体验有感受的,孩子们之间此刻也不再是对抗的关系,彼此都柔软了,就更能接受对方的“道歉”。这个其实是特别好的示范,我们成年人也要在冲突过后,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听得进对方的话。
当然还有特殊情况,就是有的孩子会“无缘无故”打人。这是因为孩子的触觉失调,导致他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和别人建立关系。这时一定要明确制止孩子打人的行为,帮助他建立界限;另一方面老师要和家长一起来帮助孩子,弥补他之前能力发展的不足。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每当遇到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看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用我们的心去靠近孩子、感受孩子,这样才能真正地引领孩子健康地成长。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是否一定需要道歉,以什么样的方式道歉,都要看孩子的年龄,他的身心发展到哪个阶段和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区分对错方,然后以此让孩子用口头上的道歉来解决冲突带来的矛盾。这也是我们童趣园老师一直在践行的,实实在在的因材施教。我们要从心出发,看见不同的孩子,接纳他们不同的品质,以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他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