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要】
Meg Jay博士(个人资料:https://megjaywebsite.wpengine.com/)的TED视频《Why 30 is not the new 20》(链接:https://www.ted.com/talks/meg_jay_why_30_is_not_the_new_20)拥有着几千万次的观看与转发量。视频内容简单概括,就是提醒20-29岁的青年人们,若想定制自己的人生,这个年龄阶段就是最关键的时刻。
【正文开始】
看到视频的时候,是个炎夏的夜晚。
本打算搜索如何学好英语口语的我不小心看到了如何治愈抑郁症的帖子,帖子其实与自身没有多大关联,但好奇心促使我读一读。读着读着,顺手点进了楼主在文中一个不起眼位置藏匿的Meg Jay视频链接。
看完后,泪流满面。
Twentysomethings are like airplanes just leaving LAX, bound for somewhere west.
其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为什么去,怎么去,和谁去。
每个身边的人对于未来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我知道,基于各自的经历,他们已经在最大限度地与我分享那些年来积累的经验。
但是,这些建议有时候听起来宛如“女孩子读这么多书干嘛?找个好男人嫁了才是真”一般有些片面和武断。站在24岁末的当口,站在人生第一次择业的十字路口,我迷茫了。
说实话,我本是个不善于抉择的人。
儿童时代的我曾经因为一件事被妈妈冠以选择困难症的帽子。
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但爸妈还是尽量满足我的馋虫,允许我可以在考试得到高分后选一盒饼干带回家。饼干有巧克力和橙子两种口味,面对同样花花绿绿又吸引人的包装,我很犹豫。
妈妈不断地催促我,选好了吗?我拿起橙子味的看看,又拿起巧克力味的看看,没有作声。
妈妈说,喜欢就两种味道都买。我当时睁大了眼睛盯着她,嘴上没有回应,心里想的却是,“我们家有钱吗”。
看我一直没回复,妈妈没有耐心了。感受到她不开心的我说,“我不要了,不买了”。
然而,她逼着我一定要选一个带回家。
经过几轮的“点芝麻(点到哪个算哪个的游戏)”,我拿走了巧克力味的饼干。
从此以后,只要遇到选择口味的问题,我都会选择巧克力味的。以至于到现在,经济条件早已允许我把同一个零食的不同口味全都买下时,我还是会只选择巧克力味。
其实不善选择挺磨人的。
它不止磨了我的舌头,还磨了我的爱情。
和前任在一起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若我是个乖乖女听话分手也行,若是个刺儿头与父母正面对抗也行,偏偏我不善抉择,两边都放不下的我选择一边瞒着父母,一边和前任谈着没有未来的恋爱。
这恋爱谈得和做贼一般,天天要严防死守不被外界知晓,吃饭看电影都要选离家离学校远的地方。有一次偶然碰到了同学,同学问我,这是谁,我犹豫了一会儿,忽视了前任眼里的期待,回答到,“师兄”。
另一方面,哪个女孩子谈了恋爱以后不希望被大家祝福的?我心里也十分想在朋友圈秀恩爱,大声喊出,“这是我的他啊!”然而,没找到爱情里巧克力味选项的我没办法给他一个承诺,无助地任由两个人的感情在焦灼中消磨殆尽。
我一直以为我这辈子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了,选择困难症估计是一种病,印刻在基因里。
直到Meg Jay的出现。
Nothing happens.
Meg Jay博士告诉我,不知道该怎么做选择而导致的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说实话,不做选择这个选项比起我花费一大堆精力去做出一个选择要轻松得多。童年时为了确定橙子还是巧克力味就让我小小的心灵经历了又惊又喜又悲,长大后,面对我该选择读研吗?我该去什么行当工作?这个人适不适合与我结婚?我该不该花时间去健身减肥?等等类似的问题我更加觉得手足无措,从内心里抗拒再次经历童年时代的折磨。
我知道,一旦我不做出选择,我不需要担心这个决定所带来的结局是好是坏;不用害怕选择某一方向后便丢掉了剩余的999个方向;不用鼓起勇气,不用付出努力,不用肩负责任,更不用只吃巧克力味……
也许等着等着,我就有财力把所有的味道都尝到了呢?
可惜,我这种想法在书中被众多临床案例一次次证实,不做选择的结果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That was an a-ha moment.
一位位20+岁的同龄人跑到Meg博士的办公室里去大哭;30+岁的咨询者感叹自己20+岁时没有好好把握;40+岁的哥哥姐姐们跑去不孕不育科惋惜而无奈地接受这治疗。
一次次不做选择带来的,是掩盖问题的出现,是推迟问题的出现,是无视问题的出现。
可是扪心自问一下,问题解决了吗?
我想书里的人在Meg Jay的办公室里都有了答案。
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我这种不作为会给未来的自己带来这么多的困惑。也许就是老话说的“无知者无畏”吧。在面对诸多选择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实质上对这个社会的运转路径其实懂得很少,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交网络的构建方式了解不深,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人体的发展规律研究不透,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未来问题的难易评估失策,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内心倾听太少……
我就如一位站在陌生国家领土上的游客,周围充斥着陌生的语言与脸谱,偶尔还有人过来指指点点,好似希望我能跟着他们走。我本能地为了保护自己,便摇摇头,蹲在原地,默默地悄声问自己,我为什么来这里?我要去哪里?怎么去?和谁做队友?
愚蠢如我,竟忘记了一样东西。
聪明的你应该已经猜到,对,是地图。
当我去新的城市旅游时我都知道要买一份的地图,偏偏在我面对人生抉择手足无措之时,会忘记这样一个个小小的却十分重要的东西。
Meg Jay书中的这些数据、病例与报告,之于我而言,就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份地图。
书从医学、生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研究结果告诉我,我在20+岁的时候身体心理正经历着哪些变化,以应对30+岁的哪些事情,40+岁的哪些疑问……
看过书后,我才知道,我的身体包括大脑在我30岁以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如现在的我。或说,正是由于20+岁的我没有学会如何使用我的大脑来解决问题,30岁的我将很难再有如20+岁这般的学习能力了。书中还写到,人的大脑在20+岁还会有一次前额叶发育(即,理性思维的发展);女性的生殖能力在28岁达到巅峰(40岁以后这件事情会很难办);出于逃避就业而选择的低难度星巴克打杂并不会为个人身份资本作任何积累(反而会毁了一个人的光辉就职履历);承担起“捏出”自己未来人生的责任(从此知道“我是谁”而不仅仅是“我不是谁”)……
原来,随着年龄的增加,我的巧克力味不会像土地公公一般突然从地里出来。
做出选择之前,我必须认识到,巧克力味与橙子味各有特色,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我做出哪一种选择都不是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是因为那是我的选择啊。
更何况,若是害怕选择后会承担太大的风险,我完全可以找一份两种口味购买后的调研报告,看看大家的评价如何?我还可以看看配料表,大致知道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再不济啊,搜搜哪里有展台,我去试吃一下,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就行了呀。
for Jay and Hazel
本书的扉页上写了这句话——for Jay and Hazel
我不知道作者是献给哪两位的。从字里行间我发现作者有一双还未成年的儿女,没有透露名字。
既然没有明确定义,那我就臆想这是Meg Jay献给她的孩子们的吧。
一个妈妈献给即将开始人生旅途的孩子们的一本人生指南。
书在最后描绘了一段作者等山的过程。
她一开始很害怕,因为入口处写着“高山无情”。于是乎她便去管理员那里询问了每一段山路可能遇到的状况。询问完后,自己做出了应对每一段路途的安排。
可这个时候,心里还是没有底。
于是Meg问管理员,我会成功吗?
管理员回答她,你还没开始。
——菜菜 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