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 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反正我是第一时间去看的。这部片子在引入中国大陆之前就已经声名在外了,到处找资源而不得,国内上映必然地迫不及待去观影。《徒手攀岩》用100分钟,记录了33岁的攀岩家Alex Honnold 在2017年6月徒手攀登酋长岩的经历。
“徒手”的意思是无任何保护措施,无任何工具,而且是单人攀岩(free solo),全凭一双手、一双鞋、一袋增加摩擦力的镁粉。此项运动凶险之极,不少从事这一运动的前辈都已经掉下悬崖,粉身碎骨。而Alex挑战的又是攀岩界神话一般的酋长岩——酋长岩位于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地球表面最具标志性的岩壁之一。高达1000多米的酋长岩,从远处看上去,就是一块完全垂直、没有植被覆盖的花岗岩岩壁。
我不是影评人,我是一个重度恐高症“患者”,一般从6楼往下看都害怕,但这部片子吸引我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生涯(人生)发展案例。我仅仅从一个生涯教育者、生涯咨询师的角度,记录几个触动我的点:
01 关于兴趣——找到一身所爱
在我们现行的生涯教育中把兴趣、能力、价值观拆分开来评估,其实众多的职场人士的生涯咨询实例显示这几者是和谐统一于个人身上的(相关文章:)兴趣里面蕴藏着潜能,兴趣体现了价值观,兴趣是个人发展的真正原动力。
Alex在一场电影宣传访谈中对15年前的自己说:“我会告诉年轻的自己。早点去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保持专注,不要浪费时间......一开始我为了自己的乐趣而攀岩......最后,我真的非常庆幸我走上了自己真正喜欢的道路。”
这种来自于一身所爱的原动力也影响着他对所谓“失败”定义,也许在他的头脑中根本没有“失败“一词,“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我们可能遇挫,但绝不后退。因为这个事情是你真的想要的,热爱的。对我来说,第一次放弃其实根本不算失败,只是我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多走了一步而已。” Alex说,“做出放弃决定的当天,我是很沮丧的。但是第二天,我又想说——“嘿,你差点就成功了”。当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又有动力了。”
这就是兴趣的绝妙之处,由兴趣点燃的热爱,产生的强大动力,哪怕过程中发生挫折,那它也仅仅是个挫折,而不是压倒性的负向定义——“失败”,对于心理负担过重的常人来说,是不是瞬间轻松了许多?
02 关于价值 —— 攀岩第一,爱情第二
Alex在自述中一次一次的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攀岩第一,爱情第二......”,爱情、亲情与风险度极高的极限运动往往是矛盾的。Alex的母亲不是不担心,而是看到儿子在这项运动中如此的投入、沉浸、自信、快乐而不忍让他失去唯一。第一次挑战酋长岩失败后,Alex与交往了7年的女友回到拉斯维加斯买了房子、治疗脚踝、继续训练,在六个月的调整之后,当身心状况极佳、气候条件都俱足时,他又返回继续挑战酋长岩,他的价值观一直未变,就是要“取得成就”。
价值观明确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纠结、没有迟疑,他们看上去往往简单、真实,表现出来的是目标明确、甚至是执拗,聚焦并径直向前。
如果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要不到;如果你看似什么都得到了,那肯定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会有专一者大。
03 关于目标 ——战胜的不是酋长岩而是自己
通常我们去看一个人的目标,视角是外部的,比如在Alex的身上,大多数人看到的是酋长岩是他攻克下来的里程碑;但是酋长岩只是他的外部目标而已,Alex的真正目标是在成为更优秀的攀岩者,这次攻克下了酋长岩但成为更优秀的攀岩者的目标并没有停止。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讲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酋长岩就是Alex外职业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而外职业生涯是由内职业生涯带动的,实际上内职业生涯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只有当他的关于徒手攀岩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里素质、能力、技术、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到某个程度时,外职业生涯的目标才能实现。
04 关于准备 —— 生死一念间
对于徒手攀岩来说,一松手就是万丈深渊,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如果你无法很好地面对恐惧,恐惧会吞噬你”,人们往往只看到高光时刻,但背后要迎接这个时刻背后需要的是科学的规划、大量的练习、完善的装备、娴熟的技术、强大的心理素质、敬畏的精神态度,最后,才是极限运动。如果这里面没有理性,没有准备,没有策略,没有思考,没有严谨,没有步步为营,没有如履薄冰,甚至哪怕只是任何一项稍有松懈……那就是大脑发热的愚蠢自杀。
Alex在《徒手攀岩》中是在不停训练、不停调整,从饮食到手指力量等等。直到他认为做了足够充分的准备后才去挑战酋长岩这个大目标。用数据计算的话,花在徒手攀岩的训练时间大约是5%,更多的时候他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训练。“ 要实现一个大目标,你需要花非常非常多的时间去准备。”
05 关于进程——只争朝夕与审时度势
“如果我不试,就错过了这个季节。所以我试着去做,但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我知道还没有准备好,我还没有能够很好地面对恐惧。天气也在变化,不再适合徒手攀岩,所以我选择放弃,回到拉斯维加斯买了房子、治疗脚踝、继续训练。在六个月的调整之后,他成为最好的自己,于是又开始挑战。
这完全是按自己的节奏在演绎生命,让人好生羡慕,不用像完成任务那么赶,也没有类似于”在40岁之前一定要成功”之类的紧箍咒,而是心里装着这事儿,自动自愿的去做,在天时地利人和时发起对目标的冲刺。
这种放松、淡定、坚持、坚毅确实值得现在的职场人研究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