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跟一位朋友外出,中途去敬老院看望他奶奶。
路上,他跟我说,我奶奶的房间,住着一位年近90的老人,别看她年纪大了,精神特别好,红光满面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敬老院伙食这么好?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什么伙食好,到了你就知道。朋友卖关子。
汽车渐渐驶离喧嚣的城市,在一条乡间小路上缓慢前行。快到路的尽头时,朋友说,看到左边的那一片建筑了吗,就是敬老院。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座座白蓝镶嵌的房子映入眼帘,外面是结实的围墙,围墙四周是葱葱郁郁的稻田,稻田中间稀疏的住着几户人家。空旷的视野、柔美的夕阳,乡村宁静安详!
院里很安静,即使有几个老人在散步,他们的说话声同他们的步伐一样低沉缓慢。
见孙儿过来,还带着朋友一起,老人家乐开了花,连忙着招呼我们坐下,紧接着拿水、饮料、八宝粥之类的,生怕我们渴着饿着,宠溺之情溢于言表。
我刚坐下来,视野便定格在隔壁床的两个老人身上。老奶奶半躺在床上,老爷爷坐在床边的凳子上,一口一口的喂她喝粥。两人有说有笑,面色微红、精神抖擞。偶尔还拉拉手,摸摸头,浓情蜜意,亲昵的不得了。
我惊讶极了,立刻望向朋友,他用眼神告诉我,这对耄耋老人正在谈恋爱。
“粥热吗,小心烫着。”老爷爷说着,把勺子凑到自己嘴边吹吹。
“不烫不烫,你别忙着喂我,自己也吃点啊。”老奶奶幸福的回答。
“没事,我不饿,等会吃。”
“今天我儿子给我打电话了,说他忙完这几天就过来看我。”
“是嘛,那好啊。”
“我跟他说,你忙你的,不用担心我,我现在好着呢。”
“对呀,我家孩子打电话,我也是这么跟他们说的。”
“我们在这里确实挺好的,是不?”
“是啊!”
……
时间有限,我们很快离开了。人虽离开了,但是脑子里满是两位老人的身影。
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一路追问朋友。
两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互生爱意,后来男的被征入伍打仗,也就17、8岁吧。临走前对女孩说,他很快回来的,一回来就结婚。女孩满心欢喜的等着做他的新娘。谁知等来的却是他在千里之外阵亡的消息。无奈嫁作他人妇。
其实男的没死,只是战友们没找到他,以为他阵亡了。他腿部受伤,被一位老乡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老乡一家的善行感动了男人,为了报答老乡的救命之恩,娶了他的残疾女儿为妻。
男人在妻子去世后,思乡心切,3年前到了家乡敬老院养老。真是老天眷顾,在这里偶遇到了来探望亲戚的她。老奶奶的老伴去世多年,后来一直轮流住在儿女家。自从遇到他之后,老奶奶跟家人表态,要住到敬老院去。开始家人也是反对的,但看着年事已高的她,不忍心阻挡,最终尊重老人的决定。
时隔70多年,他们再次相遇、相爱,对于这份迟来的感情,两人倍加珍惜。吃饭、聊天、散步……他们的身影总是成对出现。最美不过夕阳红,用在他们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2、
然而中国的独居老人如此之多,并不是所有的黄昏恋,都能如他们这般幸福。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年近70的老伯伯,丧偶20多年。他身体依然硬朗,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便一个人住。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前两年,认识了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子。两人都有意向在一起。不料儿女们坚决反对,“都一把年纪了,还学人家年轻人谈对象,害不害臊啊!说出去不嫌丢人。你不觉得丢人,我们还替你臊的慌呢!她跟你一起生活,那生活费谁出,万一生病吃药,这钱谁掏…..再说,你这样做,对得起妈妈吗?”
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老伯伯终于又回到了一个人生活的状态。
去年年夜饭,老人是在儿子家吃的,看着春晚,喝点小酒,看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和热热闹闹的一家人。便是老人一年来最开心的事了。
饭后,孩子们留老人住下来,他不听,说离的不远,走20分钟就到了,明天我再过来给孩子们压岁钱。
孙儿们开心的跟爷爷再见并等着明天的到来。
第二天,左等右等总是不见爷爷过来,孩子们心中期盼着压岁钱,等不急,便催着爸爸去接爷爷。老人的儿子,在推开父亲家门的瞬间吓傻了:父亲俯面扒在床上,头和胳膊却耷拉在床边。儿子赶忙去扶父亲,手碰到的是父亲冰冷且僵硬的身体。
据他的儿女们猜测,老人可能是半夜突发脑溢血,身边又没个人,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少年夫妻老来伴,而现实中有多少人能陪伴自己的爱人相伴到最后呢?多是一个先走,一个孤独。即使有的老人在老伴逝后,仍可享受天伦之乐,但毕竟跟男女之爱是有区别的。
任何人都有追求爱的权利,老人也不例外。所以作为子女,在你考虑父母再婚可能引起的财产纠纷的同时,在你认为父母再婚有辱门风的同时,有没有真正关注过老人的心里需求。不是定期给点赡养费就可以了,他们需要有人陪伴、有人关心,有人在身边聊聊天说说话,一起喝茶读报,一起养花种草。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下,尽享晚年平淡、温馨生活。仅此而已。
我想真正的孝顺是尊重老人的合理需求,而不是因为钱或所谓的面子,剥夺了老人晚年的幸福。
愿老伯伯的悲剧不再重演,愿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与你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