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是我学生时代一个休闲方式,但工作之后,人也变得懒起来,周末的时候,不愿意出门,宁愿呆在家里啃着水果看看电影也不愿意到外面呼吸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
几天前天气不错,于是去几家书店逛了逛。去了三个地方,古旧书店、蓝色书屋、文化市场,其实文化市场不是单一的书店,三楼也卖一些文具文化用品等等,从古旧书店出来之后,按照网友总结的一份地图,本想去苏州书店看看的,因为据说这家书店的折扣很厉害,但是我没有找到,不论是按照网友的地图标示,还是我用手机地图搜索的结果,苏州书店都应该在那个地方,但是去那个地方看后,没有,肯定是近期搬迁了。于是步行去蓝色书屋,呆了一段时间之后,继续步行去文化市场。
这次出行说是逛书店,不如说是去散步,因为这一路折腾下来走了不少路,书店只是这次步行中的几个联络点罢了。苏州沧浪区的书店,我推荐的就这四家:观前街的新华书店、古旧书店、蓝色书屋、文化市场里的弘文书店。这几家书店,除了古旧书店的三楼是五折(个别书籍折扣更厉害),弘文书店是八折外,其他书店都是没有折扣的。
我在西安读书的时候,经常逛西安的书林,苏州的文化市场和书林相似,都是一家家的书店挨着,当然,苏州文化市场没有西安书林的规模大。弘文书店就是文化市场里很不错的一家书店。蓝色书屋也是一家很不错的书店,店面较小,但里面的书架布置地很满,分门别类的书就拥挤在书架上,店里有背景音乐,人也不多,是一个适合看书的好去处,不过正如前文所说,有点拥挤,因此呆的时间长了,难免给人以局促、压迫感。但总体说来,还是很不错的。
我没有想到文化市场里的买书人会有这么多,不过大都是家长领着孩子买教辅、学习用书,像我这样闲着没事儿瞎逛的人依然很少。文化市场里的书多数都是教辅考试类用书,闲书很少,这点也便显示出古旧书店和蓝色书屋的好处来,虽然规模都没有文化市场大,但里面卖的书都是闲书居多,不少也很适合我的口味。
闲逛书店最怕的就是店主的招呼,“您需要找什么书?”之类的问句我听着很不舒服,因为我如果不回答的话觉得挺不好意思的。这样的问句适合于有目的逛书店的人,比如你心急火燎的想买某本书,遇到这样的招呼,就像在茫茫大海里看到了灯塔,有的客人根本不用等店主招呼,而是主动出击,“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什么书吗?”以上适合于有目的的逛书店,如果是我这样的闲散人员,我也不知道要找什么书,所以碰上这样的问题,心里觉得有点儿别扭。
我在书店怕看到有塑封包装的书,我不知道塑封这种形式的包装起源于哪一年?有什么必要?是为了表明它是一本新书,从未有人翻看,还是为了阻止闲逛不买的人随意翻弄?一般遇上塑封包装的书,我不会买下,一个只看了下照片的姑娘,你敢娶她吗?好在有的书店很体贴,在几本包装完好的书之外,总会放一本已经拆封的,当作样书,供买者翻看参考,这一点是值得鼓励的。
塑封的包装也是为了阻止这类人:在书店看样书,然后到网上购买。我就是这类人的一员,往往在书店随意翻翻,遇到喜欢的书,记下版本信息,然后到卓越当当之类的网店购买——除非遇上特别喜欢的书,等待网购到书的折磨大于网购带来的小便宜给我的愉悦,这时候,我就会在书店当即买下。我这类人其实很讨厌,也是我这类人搞得实体书店的收益越来越薄。
不久前,我接到一个网友给我的建议,这个建议是很中肯的,也拿来分享给大家,就是一般不要到淘宝上买书,因为卓越、当当、京东这类网购书店的利润已经很少了,除非是从特殊渠道进书,否则淘宝上的书不会比这三家网站的书便宜,算上运费甚至还要比这三家网站贵不少。如果便宜了很多,那么几乎是盗版了。
和我以前看法一样,我依然对实体书店担忧,网购图书现在如此方便,而且价格一般都比实体书店要便宜一些。越来越多的人,只是把实体书店当成了一个“购书导航”,先在实体书店看好哪一个版本是自己喜欢的,然后记下来出版社、价格、封面等,晚上回家开始在卓越、京东、当当网上下订单。因此,实体书店的利润越来越依靠于考试、教辅类用书,因为这类图书购买者大多数不会上网或没时间上网,或者根本不在乎便宜出的那些钱,这也是为何教辅、考试类书店不会关门而不少“文艺书店”关门大吉的原因。
不光对书店,我甚至对书的前途都不看好,不少看闲书的群体已经把网上阅读代替了实体书的阅读,而且网上下载的成本几乎没有,所以只要买一个好一些的电纸书,基本上就不用买什么实体书看了。在未来,不管你是否愿意,书,都会消失,当然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消失的只是一种载体,内容并没有消失,那时作者不是和出版社签约,而是和手持设备厂家签约,把自己生产的内容推送到手持设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