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州香零山纪行
今年3月和朋友去湖南永州踏春,三天时间,印象最深的不是周家大院古村落里开得正艳的油菜花,也不是行人寥寥的映衬下还保留着几分古朴气息的柳子街,而是潇水河上的香零山和山上的观音阁。
去过一些名山大川,也见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寺庙,但却没有像香零山和山上的观音阁这样带给我如此的震撼。一座巴掌大的小山,山上也仅能容下一座小小的寺庙,孤零零耸立于江心,无形中给人一种孤寒高冷、超凡脱俗的感觉。
香零山位于永州零陵城东五里外的潇水河心,是一座由天然石矶构成的小岛。它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高出水面8米。每逢春季来临,潇水浩荡,细雨朦胧,小岛孤峙烟雨中,仿佛不染俗尘的凌波仙子。
香零山何以得名?据《零陵县志》记载:很久以前,岛上生长着一种香草,数十步之外便清香可闻,因其名贵,于是从西汉元鼎六年起便被定为“岁贡”。到了唐朝,岛上往昔盛产的香草,因不断采摘而日渐稀少,难以应付上贡,永州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永州刺史名叫韦宙,他体恤民情,据实奏报朝廷,请求免征香草“岁贡”,并得到皇上恩准,百姓之苦才得以解脱。从此,这个山石突兀的小岛就叫做“香零山”,意即香草岁贡没有了,同时也可理解为香草几乎采尽已趋为零。
一众团友先是在岸边拍照,烟雨蒙蒙中的香零山格外迷人,而依山而建的观音阁更给人无尽遐想,于是有团友提出上山一游,领队从善如流,叫来了三艘乌篷船,载着大伙直奔香零山。
山太小了,泊船位只能停靠一艘船,团友们依次而下;一路崎岖的石级窄道十分狭小,每次只能容1人通行;山上的观音阁更是小得可怜,大殿容不下多少人,十几名团友只能一半在庙里参观,一半在庙外等待。
这样一座小岛上为什么要建观音阁呢?据《永州府志》记载:香零山位于潇水中央,地势险要。每逢春夏水涨,常常有放排人因处置失当而误触礁石,排散人亡,惨不忍睹。为了镇邪安民,清同治二年,当地乡绅倡建“观音阁”于岛上,塑观音像于阁中,招募僧侣住在岛上,早上鸣钟,晚上点灯,如同航标导航,警示过往船排。如遇紧急情况,居住岛上的僧侣,也可以及时就近施救。观音阁的建成减少了排散人亡的危险,也使香零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观音阁里自然供奉了观音,拜一拜是必须的。庙里不见和尚,只有一位守庙人,也许称之为庙祝更为恰当。庙有两层,第一层主要是大殿,沿着殿后木梯上去还有一层,却是别有洞天。
先入眼的是一间禅房,房内除了四面砖墙和支撑的梁柱外空无一物,与地齐平有一扇窗,屋顶还有一扇天窗。在我看来,这里是真正出家之人的修行之所,隔绝了俗世里的所有喧嚣和热闹,常人待在这里片刻,心里便会涌上“四大皆空,清净无为”的念头,让人顿有出世之感。
穿过禅房,便是一个小小的阳台,摆着一张茶几和几把椅子。茶几上还放着一套茶具。从阳台极目远眺,烟波浩淼,尽收眼底,纵无岳阳楼登高望远之气象万千,但诗情画意之美或许犹有过之。无怪乎当年柳宗元贬居柳州期间,游览香零山,留下了“日出洲渚净,澄明晶无垠。浮晖翻高禽,沉影照文鳞”的佳句。柳宗元之后,刘禹锡也循着脚步来了,感慨之余,留下了一首《潇湘神》的诗作。等到明代,徐霞客也慕名而来,一见之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将山上形胜风貌一一详细记述在他的《楚游日记》里。
试想一下,眼前这座始建于清代晚期的观音阁,数百年间亦不乏迁客骚人到访,方其时如能在此逗留片刻,品上几杯香茗,当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乐。
香零山和观音阁,我见之甚喜,只可惜能够驻足停留的时间太少。坐船去到对面岸上,河滩上是数以万计、形色各异的鹅卵石,我想起苏轼在黄州所写的《怪石供》一文,心生一念,在河滩上盘桓半天,选了两块古意盎然的石头,放入囊中,以为纪念。
永州三日,万花过眼,了无痕迹,一山一庙,永留心间。聊作小诗一首,献给曾游此山、心有同感的古今闲人:
一个闲人天地间,借山而居度流年。
寺庙半间云作伴,烟波万顷诗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