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于刚出社会就负债累累的年轻人来说,花呗是个好东西,有时候还是社交消费的救星。
手机在手,开通花呗,就可以实现没钱也能付款。
苏雪是我一个室友,20出头的姑娘,青春洋溢爱打扮,几乎每周都要男朋友出去约会。
月初发工资后,想着上月无休止的加班,看着工作日志汇总栏的“月休四天”,我觉得很有必要出去犒劳下自己的五脏庙。
周六下班后,我在团购上找了家新开的火锅店,约苏雪一起去,结果对方打开她的微信钱包给我看,余额只有153.9。
我惊诧地问她:“不是才发了工资吗?”
坐在我对面,她一脸平静地说,都用来还花呗了。而且这点工资相对于她欠的花呗金额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原来大学期间,她和男朋友就经常出去吃喝玩乐,年轻小情侣该有的浪漫他们一点也不吝啬去享受。
一开始是花着家里给的钱,可慢慢的随着消费越来越多两人很快就捉襟见肘了。
这时苏苏透过朋友得知,只要开通花呗就可以预支一定额度的钱来付款,而且无需门槛不要利息更没有类似裸贷的风险。
那以后,苏雪和男朋友两人无论是出行游玩,还是社交聚餐,亦或节日送礼......无一例外的都是用花呗来消费。
临近毕业,苏苏在公司附近的小区租了一个单间,环境不错,带阳台和卫生间。
尽管彼时实习补贴都不够交房租水电,可是习惯了大手大脚的苏雪依然用花呗为自己购置了洗衣机,以及各种家居用品。
7月毕业离校时,由于苏雪男朋友要去深圳工作,家里也不再定期打钱,两人慢慢减少了约会频率。
后来毕业不到一个月,终于在他们最后一次约会中,苏雪毫无预兆的收到了男朋友的分手通知。
苏雪震惊地看着他,不敢相信自己被甩的事实。
而男方只给了一个解释,“没钱了还约什么会。”
苏雪又难过又气愤,回想以前在一起时,自己也没向对方要过什么贵重礼物,日子还不是一样的过吗?怎么现在就突然要分手了?
也许苏雪没有发觉,可是初入职场物质基础薄弱的对方已经无法承担昂贵的异地恋费用了。
回去后,苏雪查了下自己近几个月的花呗账单,才恍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透支了一万六的花呗额度,而此时她每月的工资不过一千五。
现在每月她都要还将近两千的花呗,我无法想象刚工作的她要如何偿还这笔巨款。
就在我以为苏雪就要过上拮据的生活时,她居然又从花呗透支了600块。
这次的理由是她大学室友要结婚了,这是份子钱。
她们宿舍六个人,没毕业时就开玩笑说以后谁第一个结婚她们就上2999的份子钱。
我有些难以置信,毕竟我们这地方的习俗,一般份子钱表个意思两三百就够了。
而更令我惊讶的是,在她们的收入水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时,居然有好几个人都是用花呗来支付这笔共同的份子钱。
02
现在的社会啊,只有你不想买的东西,没有你花不出去的钱。
许多商家为了刺激消费,不断抛出各种奖励来刺激顾客的购物欲望,超前消费逐渐成了潮流。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政府大肆鼓励年轻人使用借贷消费,实现超前消费,即明年的钱今年提前花掉。
根据“世界经合组织”的数据,美国人人均欠债70万美金,如果是一家三口,那真的就是百万“负”翁。
门槛低的超前消费政策,让人们开始享受这种“不劳而获”的感觉,明年钱今年花,今日事明日做。
正是这种超前消费激发了人们的贪婪和侥幸,毁掉了本该拼搏的年轻一代,美国后来出现的次贷危机跟超前消费不无关系。
我也试过用花呗来付款,不是卡里没有钱了,而是花呗有待消费的红包,1.5块。
自己为了不浪费这白得的红包,付款时就优先选择了花呗付款。而付了这一次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对花呗付款上了瘾。
一般在店面付款后会有三个奖励供选择,一是花呗红包,二是奖励红包,三是花呗积分。其中,花呗红包金额最高。
人们几乎都会下意识选择奖励最高的花呗红包,然后在下一次付款时又选择花呗付款,接着又领红包又花呗付款......
而且当你使用过花呗付款时,下次消费时它还会自动选择花呗优先付款,一不注意,很可能又来了次超前消费。
APP消费平台就是这么直白的引诱人们使用花呗付款,没钱了?没关系,照样能付款。
而事实证明,这个策略很成功,包括我在内的大多年轻人几乎都使用花呗在各种支付平台上消费过。
但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积累的债务越来越多,也日渐习惯用花呗在网上购物。
因为每次付完钱都不会收到消费短信,只有花呗账单在默默增长,而想到花呗可以以后还,那感觉仿佛不出钱就白得了自己要的东西,真爽!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对花呗产生了依赖,对金钱的数字概念越发薄弱,消费越发没有节制,理性意识告诉我,这很危险。
终于,在看到卡里刚到账的工资再次所剩无几时,我拒绝了继续使用花呗的5元红包奖励,关闭了花呗付款。
而我的室友苏雪,依旧一边用工资偿还花呗欠款,一边继续用花呗超前消费,钱包里的数字不停变动着,不变的是花呗里的待还账单。
提前消费花掉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我们被逐渐吞噬的斗志与上进心,它使我们觉得欠债是常态。
但是天上终究没有白掉的馅饼,我们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理性消费。否则花着自己的钱还要担惊受怕,那不是给自己找烦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