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 主要以经筋为主线介绍了经络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对经络辨证和辨病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篇名"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分别为:
足太阳之筋 足少阳之筋 足阳明之筋
足太阴之筋 足少阴经筋 足厥阴之筋
手太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 手阳明之筋
手太阴之筋 手厥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
本篇主要叙述了足太阳之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
【足 太 阳 之 筋】
【原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的筋,起于足小趾,上行结聚于足外踝,再斜行向上结聚于膝部。它在足跗下行的那支,沿足外踝的外侧,结聚于踵部,上沿足跟,结聚于腘窝部。它别行的另一支,结聚于腿肚外侧,上行入于膝腘窝的内侧,与前在腘中的筋并行,上行结于臀部,再上行挟脊骨两旁而上至于项。由此分出的支筋,别行入内而结聚于舌根。它直行的那支,上结于枕骨,上行头顶,下至眉上,结聚于鼻的两旁。从鼻分出的支筋,绕目上睫而下行,结聚于颧骨部。它的又一支筋,从腋后外缘,上行结聚于肩髃穴处。由此处分出的支筋,入于腋下,上行而出于缺盆,再上行结聚于耳后的完骨部。再有一支筋,从缺盆别出,斜上出于颧骨部。
足太阳经筋循行路线:
足小趾→踝→膝(腘)→臀→脊→项→头顶→眉→鼻
足太阳之筋常见病变区域:
小腿后侧筋结区、腘窝筋结区、大腿后侧筋结区、髀部筋结区、腋部后侧筋结区、颈侧筋结区、鼻旁及目上筋区的筋结点。
足太阳之筋常发生病症:
足小趾及跟踵部疼痛,膝腘部拘挛,脊背反折,项筋发急,肩不能上举,腋部及缺盆部纽结疼痛,肩部不能左右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