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个不让孩子哭的妈妈。
一
叶小乐同学从小是个高需求度的孩子,非常爱哭,稍有点不满意就哭个不停,严重时还会吐。但那时候,我接触到的育儿思想是“哭声免疫法”,也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我至今还记得小小的她一边哭一边抱着我的腿喊:“妈妈,抱!妈妈,抱!”,而我大声的说:“不准哭,不哭了才可以抱!”的情形,特别心酸。经过一段时间的“免疫法”,的确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让我悔不当初。
打预防针时,她不再哭,摔跤也很少哭,就算哭也是小声的啜泣,睁着大眼睛默默流泪,那时的我还隐隐自豪,觉得自己的教育特别成功,尤其是在哭声一片的儿保所里,接收到的都是羡慕的眼神。
但我的得意并没有持续很久。叶小乐同学越来越怕生,越来越害羞,而且经常生病,胃口不好,特别瘦小,我看遍了医生想尽了办法都没有一点成效。
二
有一次,我去朋友推荐的一个推拿诊所,医生按了她的一个穴位问她:“痛不痛?”叶小乐点头,不肯说话,医生加重了手法,她也只是皱着眉头握紧了手。后来医生告诉我,她加重了手法,一般的孩子都会哭的,而且她的腹部里有一个很大的结节,应该是平时的郁气堆积,以后要让她多哭一哭才好。医生的原话是:“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有这么多的郁气!“
叶小乐的外婆,也就是我妈知道后跟我说:“孩子哭才是正常的,你忘了你小时候也是个爱哭的家伙吗!”
我想起来了。小时候的我也是敏感多疑的,很喜欢哭,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是自己哭了以后,还受到了父母亲戚的数落;还是发现自己再怎么哭也没有人在乎?不记得了,但我记得那段时间的黑暗和害怕,偷偷躲在被子里掉眼泪,不让别人发现;害怕说话,害怕跟别人交往,害怕犯错只能不去做;多少次,因为父母的漠视把自己缩在角落里小声哭泣。
我把叶小乐变成了那个曾经的我!
三
我开始关注她的需求,开始把幼年时的我呼唤出来,问她到底实际需要的是什么!
后来我研究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学,看了很多心理学和育儿的公众号,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找到了一点有用的知识。
哭和笑都只是一种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哭泣是发泄情绪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婴儿,哭泣是她唯一的交流方式。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也有很多类型的”哭“,害怕的哭、委屈的哭、愤怒的哭、难受的哭,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倾听和陪伴,并且引导她找到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法。
如果家长一味的不让孩子哭,那么她就没办法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
就在刚刚Bella拿着本子哭着来找我,一边哭一边说自己写的字太难看了,怎么也写不好。下午放学时她很高兴的跟我说,老师选了她和另外几个小朋友参加一个书写比赛,她还在讲台上教其他小朋友写了三个字。看的出来,她是因为羞愧而哭。
我把她抱在腿上,一边轻轻的拍着背,一边说:我知道你现在觉得很沮丧,以为自己可以一次写好,结果你不太满意对吗?
她点点头,哭声变得更大一点了。
我继续抱着她,等她稍稍平复后说: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错。你刚刚开始学习写字,并且没有经过额外的练习,第一次能写成这样已经很棒了!
她止住了哭声,改为小声抽泣。
我说:老师选你来完成这个任务,就表示她已经认可了你的字,你只要认真的再练习一下就会更好。这样,你指出那几个字写的不满意,我来给你写一次你看看好吗?
好的。她的语气已经开始平静。
我在旁边写了几个字,当她发现我写的字也并不是很好的时候,她笑出了声。
我趁机说:妈妈很久没有写字了,所以写的也不是很满意,跟你一样对不对?你看这个“莲“,我写的第二个是不是比第一个好一点了?
这时,她大声的说:我再来写一次,一定能写的比第一次好!
以下是叶小乐同学第二次写的,第一次的太惨不忍睹了,我要求不高,已经满意了。
上面这个方法是我从一篇文章里面学到的,写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以下摘自丁香妈妈的公众号文章《允许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1. 认可孩子感受与情绪,不去否定情绪,尊重与允许他们情绪发泄;
2. 引导孩子认知情绪(例如,难过、害怕、委屈、愤怒等等)
3. 找到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心情开始有转变;
4. 启发孩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
林语堂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且能哭即哭吧》。
文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能哭也是其中之一,假如你心中感到别扭,切莫以流泪为羞耻,务请善为利用你这点天然资源,能哭且哭吧!”
孩子,你且能哭即哭吧!
让心酸、彷徨、无措都化作眼泪从你瘦小的身体流出,
哭泣并没有错,
错的是那些不让你哭泣的大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