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手中的《彼得·潘》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7月第1版,由杨静远、顾耕翻译的作品。作者是苏格兰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詹姆斯·巴里。小说中的彼得·潘是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出生第一天因为害怕长大,于是从家里逃了出来,肯辛顿公园曾是他游荡的地方,如今他长住一座远离英国本土的海岛——永无乡。后来的一天,他飞往伦敦把达林夫妇的三个小孩:温迪和两个弟弟约翰、迈克尔诱惑到了永无乡,他们经历一些险境,最后温迪终于想念母亲央求彼得送他们回到了伦敦的家。多年以后,温迪长大了,做了母亲,彼得又来把温迪的小女儿带去永无乡。于是,一代又一代,小母亲不断更换,彼得却始终是个满口乳牙的长不大的小男孩。
《彼得·潘》作为一部童话小说,我是在高中第一次接触,当时很热的作家郭敬明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在(高三)那样的年岁里高喊着我不要长大,我希望永远做小孩子,我羡慕彼得·潘,我一定要去永无乡。”从那个时候,我突然知道了彼得·潘,知道了永无乡,知道了这是一个不需要长大的地方,恰好那时我也是高三。
《彼得·潘》共有十七章,最后一章是温迪长大后成了母亲的故事,因为有了最后一章,才让一些不愿长大的大人也成为羡慕彼得·潘的一员。“最后一章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译者如是说。
小说充满了想象力,用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充分满足小孩对幻想世界的渴望。彼得·潘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对象。他调皮可爱,聪明有智慧,时而有小孩子的冲动与天真,时而又有一股大人般的沉着冷静。他不愿成为大人,但他在永无乡时又总像大人一般给别的小孩发号施令。在永无乡的世界里,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还有大人不让小孩做的事,这些他都可以实现。在小孩的世界里,彼得可以飞起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世界,这是很多孩子渴望想做到的。
温迪、约翰、迈克尔因为对幻想世界的好奇,被彼得引诱去到永无乡。温迪成了那些小孩的小母亲。温迪喜欢听达林太太讲故事,所以她也喜欢将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她像母亲一样照顾两个弟弟,同时把也把彼得当成自己的弟弟。当彼得刚出现时,温迪看到他用肥皂粘影子失败后坐在地板上哭,于是安慰他把影子用针线缝好。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想法和动作啊!后来她在永无乡,照顾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就像妈妈一样,井井有条,“即使假装一切是真的,他们也很开心。”就是这样一个带着一丝丝荒诞的故事,和着一点一点的温暖,烘开了孩子们的心。
“我们有时也会像那些没心没肝的东西——孩子们那样,说走就走;不过这些孩子们也怪逗人喜欢的;走了之后,我们会自私自利地玩个痛快;当我们需要有人特别关照时,我们又会回来,并且很有把握地知道,不但不受惩罚,还会得到奖赏。”这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心态。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希望能够自由自在,做错事不受惩罚,会得到大人的爱。但是彼得却不曾想要过回去,因为当他某一天飞回家的窗户上看时,妈妈已经用另一个小孩取代了他曾经的床,他认为母亲已经不再爱他。在彼得心目中,家里只要有大人就不会拥有自由,而且大人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靠。
“彼得惊呆了,不是因为疼,是因为不公平。他变得不知所措,只是愣愣地望着,吓傻了。每个孩子第一次遇到不公平待遇时,都会这样发呆。当他和你坦诚相见的时候,他一心想到的是,他有权利受到公平对待。如果你有一次对他不公平,他还是爱你的,不过他从此就会变样子。谁也不会忘记第一次受到的不公平,出来彼得以外。他经常受到不公平,可他总是忘记。我想这就是他和别人真正不同的地方吧”这是彼得和胡克对决时,他看到自己在岩石上的位置比敌人高,觉得不公平,伸手拉胡克时被他咬了一口后的状态。彼得还是个孩子,他认为只有在一种公平竞争的状态下才能使自己赢得光彩。胡克是大人,他的目标是赢并且杀了彼得,并不在乎所谓的公平。这是小孩与大人思想的区别所在。
小孩的思想往往是单纯美好的,而大人常常经历过人生的很多世事变得浑浊,变得具有功利目的性,所以我们看这部小说时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套小孩的思想,这样是不会有任何感觉收获的。本书的译者说:“我们这些早把童年远远地抛在身后的大人,养成了一种不幸的习惯,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度量一切,总喜欢刨根问底:‘这意味着什么?那点又代表了什么?彼得象征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这书,小读者(还有不甘心长大的大读者)读来有趣,他们读着,会想达林家的孩子那样,鼓起想象的翅膀,飞进那五彩缤纷的烂漫之园,畅游一番,尽兴而归,不就很好吗?何必还要别的什么呢?”
温迪长大为人母后,时常觉得对不起彼得,因为小孩时曾答应要跟他一起,永远不要长大。可事实上除了彼得·潘,每个人都避免不了长大,这是无可奈何令人遗憾的必然。后来的几乎每一年,彼得就会带温迪的小女儿简去永无乡帮他打扫卫生,后来是简的女儿······“事情就这样周而复始,只要孩子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在这部小说里,不长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彼得·潘是我们心目中那个满口乳牙,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也永远不会长大。他留在我们心中的是一个心理念想,或者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愿望。但他可以令我们想起童年的无数个清晨,桌上有热腾腾的饭菜,还有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或者在某个上午妈妈坐在藤椅上给我们缝补衣服袜子的场景,以及与同样年龄的小孩在院子里跳绳玩游戏的叫喊和欢笑。
我想彼得·潘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回想起童年最单纯美好令人难忘的故事人物,他时刻提醒着我,在被物质利益遮住双眼时,应该努力克制,揭开迷雾。似乎只有那个年纪的世界才是最清澈的。在这里,我希望读到的更多是快乐,而不是让我回答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
何不在这里再做一回小孩子,拥有自己的永无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