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的话⬇️
给自己制定的计划,2021年读完12本书,并做脑图笔记。临近年末,发现好几本书都读了半拉子,没有读完。
今年还没有2020年读的书多,当时有关产品、编程、销售、营销的书,都断断续续在读。虽也没读完,但好在知识范围广,所以也有想法沉淀到脑子里。
2021年知识输入明显较少,在工作思路延展、生活情绪管理上,都比较弱。
在2021年最后几天,给自己目标降降级,至少读完1本书。
读后感⬇️
《说句心里话2》这本书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主任医生程蕾蕾编写。以记录故事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牵头开设的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第1天接待病人的诊治情况。个人感觉讲述方式比较随性,每个新人物的出场,带出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故事。在讲述自己诊断病人病症时,会穿插一些有关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知识,以利于普通人理解的语言,将病症、治疗过程娓娓道来。
我初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个书店,当时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随手打开来看,但一看就停不下来,每个故事环环相扣,让人想要一口气看完。里面的故事是一个医生的探索历程,普通人看着,处处透着新奇,就好像自己经历了她的人生。读书就是有这点好处,在平淡的生活中,“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
书中都是以真人真事为故事记录,所以读起来更有代入感,能体会到一个高知分子,在开展自己事业蓝图时,那种一往无前、敢闯敢拼的劲头。作者给我的启迪是,想到一件事,觉得有价值,那就勇敢走出第一步,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拉上志同道合者,一起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像读者这样的医生,是有能力推动中国医学向前进步的步伐,也给读者以正能量灌输,生活是平淡的,但我们要敢于突破舒适圈,走向不曾踏足的向往之地。
作者是复旦大学博士,也是复旦大学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日常工作是医教研并行,还要教育孩子,能明显感觉到,他们虽已40多岁,但从未停止折腾,将自己的时间用到极致。作者主要记录的也是跟他同龄的妇女,在各自领域都有近20年的经验积累,是强强结合,也是惺惺相惜,有教育孩子的苦恼与骄傲,也有与老公沟通的烦恼与技巧。
书中的专业知识,没有记住很多,倒是对每个人身上的故事印象深刻。
书中说,女人也要有自己打拼的事业,这样有老公是锦上添加,没老公是多姿多彩。
教育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爱好,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要给孩子的爱好腾出时间。
有个爱折腾的男医生让我印象深刻,他家在新疆,考到上海的大学(或者是北京,具体哪个学校记不清了),每年寒暑假,给自己的自行车充满满的气,骑车回家。路上遇到过几次差点伤及性命的危险,被抢劫过,在几百里的无人区爆胎过,但依然会选择骑车回去。我看到震惊了。这是怎样的体力与毅力,才能每年都完成这样的壮举。
还有各种诊断过程中的奇闻趣事。有基因检测后,被医生通过看基因报告发现孩子不是其现在老公的,当然,最后医生没把这事儿告诉当事人;有老人因为治疗价格过高,自己和子女无法承担,割腕打算放弃治疗的,最后老人被抢救过来,哭着说想要活下去,不想死,让人动容;有曾经医术高超被病人、同行簇拥而迷失的专家,因为医疗技术革新,自身技术被逐步淘汰导致病人越来越少的,后来在大理开展了事业的第二春,自学先进医疗设备、手术方式,重回专业巅峰,让人倾佩。
在书中可以看到特殊病人面对疾病的痛苦;也看到医生忙碌在一线,同时还培养新人、专注科研的敬业;还能看到优秀的人相互吸引,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链,相互成就,相互变得更好。里面没有刻意营造或悲伤、或紧张的氛围,都是徐徐道来,却又让人自然而然进入她所描述的场景,情绪跟着波动。
这是本有闲情逸致时可以读的书,可以以一个优秀人才的视角,去体验一番未曾触及的医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