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早期,在郑国发生过黄泉见母的事件。郑庄公的母亲因为更喜欢小儿子,所以和小儿子密谋造反,要把郑庄公这个大儿子推翻。但是他们的谋反计划被郑庄公识破了,事后郑庄公把母亲囚禁了起来,说出“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话。后来郑庄公后悔了,就在地下挖地道,在能看见地下河的地方拜见母亲,算是遵守了说过的话。也就是所谓的黄泉见母。
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故事,但是很奇怪郑庄公为什么会跟自己的母亲闹到这种程度?难道真的是母子关系太恶劣了?如果只是关系不好,他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的去拜见母亲呢?事实上这种母子夺权的事情并不是孤案,同时期的另一个国君也经历过这种类似的情况。
【芮国的八年动乱】
和郑庄公遭遇很相像的诸侯国是芮(ruì,同瑞)国国君芮伯万。芮国在商代就有记载了,历史能追溯到上古。等芮国发展到春秋早期的时候,芮伯万继位了。
芮伯万继位的时候应该是周平王晚期,他主要活动在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的时代。跟郑庄公是同时代人。猜想恐怕年岁也相差不大。
芮国在芮伯万当政期间发生了一场长达八年的政治动乱。这件事的起因在《左传》中是这样记载的:“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也就是说,芮伯万的宠妾太多了,他的母亲因此很讨厌他,所以把他驱逐了。芮伯万出逃到了魏这个地方。但这种动乱的起因不是很奇怪吗?这只是动乱的开始,紧接着国际干预就来了。
第一个给芮伯万出头的是秦国。当然秦国也不是出于好心,他们是看到芮伯万出逃,芮国国内不稳,这才想过来占占便宜。谁曾想,秦国竟然战败了。
随后,周桓王出面,联合了秦国和虢国。三家一起包围了芮伯万居住的魏国,把芮伯万给抓了回去,随后利用他平定了芮国内部的动乱。芮伯万得以重回芮国。后来芮伯万还追随周桓王攻打过晋国的曲沃。
我们看到芮伯万面对了和郑庄公同样的问题,都是母亲夺权。但是芮伯万就没有郑庄公的本事了,人家郑庄公自己就解决了问题,他芮伯万还要劳动周王和秦国。但是这个时候有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春秋早期会出现这种母子夺权的戏码呢?如果只有一个例子也就罢了,而芮伯万的遭遇证明,这种问题在当时不是孤案。而且连周王都要出面干预,说明事情并不简单。
【春秋时期的主要矛盾】
其实春秋时期的母子夺权问题应该不能只从感情上来讨论,毕竟哪个母亲能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呢?那么为什么郑庄公和芮伯万的母亲会对儿子采取这种态度呢?可能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更能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关于现实利益,可以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来看。我们主要注意到春秋初期,股后果面对的问题无非这几种。
第一种就是内部的权利分配,通常表现在宗室夺权。代表有齐国的公孙无知弑主自立,晋国的曲沃代翼等。诸侯的亲戚们凭借自己的封地和军权篡位。所以国君第一个要防范的是自己的叔伯兄弟。
第二种是外部的生存压力,当时是“四夷交侵,不绝如线。”蛮夷的入侵出现了存邢救卫和齐桓公千里救燕的事件。这就是外部的生存威胁。
第三种是后来逐渐成为主流的士大夫夺权问题,演变的春秋后期变成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但是在这三种问题以外,有一个问题通常被忽视了,那就是外戚干政。这也就可能是母子夺权的最重要原因。那么这个外戚干政在春秋时期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
【春秋时期的外戚】
我们平时说到外戚干政往往能想到两汉魏晋南北朝。那个时候的外戚夺权才是层出不穷。从西汉末年的王莽一直到建立隋朝的杨坚。都是外戚夺权得到的皇位。但是春秋时期的外戚其实遵循着另外一种逻辑。
汉代以后外戚的特点是,他们背后有世家大族做后盾,实力虽然强,但名义上却是皇帝的臣子。而春秋时代的外戚,那可都是一个个彼此平等的诸侯国。
周代为了维护诸侯间血缘上关系的认同,通常互相进行通婚。周王室就世代和齐国姜姓通婚。所以姬姓国君的妻子通常也都是姓姜的。这些妻子代表的也不只有他们自己,还有他们背后的诸侯。
在西周时代,这种婚配习惯的确有着巩固礼乐制度的作用。但是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它就衍生出另一种意义了。那就是成为了诸侯间斗争的工具。
联姻成为了政治工具,而且是不择手段的那一种。这个时代第一次出现这么玩的人,所以很多国君没有意识到严重性,结果很容易就吃了大亏。这里面可不乏因此亡国的人。
【联姻的国家是用来征服的】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就做过这样一件事。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但是胡国是老牌诸侯国,国力雄厚,他没有把握战胜胡国。
于是郑武公把女儿嫁给了胡国的君主,让他沉迷享乐。而同时两国也攀上了亲戚,胡国自然就放松了对郑国的戒备。所以后来郑武公在进一步获得胡国的信任后,出兵灭掉了胡国。
几乎同时期的楚国,楚文王要攻打申国。需要向邓国借道,这个邓国的国君就是楚文王的舅舅。邓国国君接待了自己的外甥楚文王。宴席上邓国大臣建议杀掉楚文王以绝后患。邓国国君考虑到亲戚关系,所以没有听从。结果楚文王灭掉申国后,回头就灭掉了邓国。
春秋初期,联姻已经成为了政治手段中的一种备用选项。如果君主够敏感,姻亲双方天然出现互相防备的心理。(不做防备,轻信对方的都灭亡了。)而往往一个国君的母亲背后就代表着另一个诸侯的利益,进一步国君和母亲就容易产生出一层隔膜,如果母亲再强势一点,有了干政的野心或动作,那么母子间难保就不发生什么冲突。
也就是说,母子夺权问题,或者母子的矛盾其实是联姻政治的某种延伸。或者就是联姻政治中的一部分。反而母子关系恶劣只是表象而已。
【春秋出嫁女子的地位】
其实我们每每想到古代女子的地位,通常都是什么出嫁从夫,三纲五常的东西。仿佛女子出嫁后就是男方家里的人,跟娘家就没有关系了。但是这种情况其实是在程朱理学兴盛后才出现的,最早也在南宋以后。而春秋时期女子的地位可是完全不同的。
在郑庄公死后,他的儿子郑厉公在位。祭仲是当时郑国的权臣,他独揽朝政,架空了郑厉公。于是郑厉公暗地里指派祭仲的女婿刺杀祭仲。但是这件事被祭仲的女儿知道了。
一边是父亲,一边是丈夫。如果他把事情告诉父亲,那么丈夫就会死。如果他不说,那么父亲就会被杀。如果是宋代以后,女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这种机密的事情,就算知道了也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她就能把事情告诉父亲祭仲,结果丈夫被杀,郑厉公出逃。
其实从这件事上来看,春秋时期的女人是有很强的自主独立性的。而且在娘家与夫家发生冲突时,她们是有很大概率站在娘家的立场。所以女人在夫家的国家,为娘家谋求利益,这并不是什么不能做的事情,甚至并不稀罕。
【郑、芮的外戚势力】
郑庄公的母亲叫武姜,她是申国国君的女儿。而这个申国就是打败周幽王,灭了西周,拥立周平王的申国。在此之前,申国是作为南部方伯存在的诸侯,是洛阳附近最强大的诸侯国。
拥有南部诸侯之长的地位。
虽然和周幽王的战争让申国耗费了国力加上南方楚国的威胁。申国在进入东周开始就衰落了下来,但是在申国的支持下,郑国却快速崛起。
到了郑庄公继位后,申国在郑国国内还是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的。这可能也是武姜敢于发动叛乱的倚靠。但是这时候的郑庄公需要的是摆脱申国对郑国的影响,事实上他有这种能力,也是这么做的。也许这才是他和武姜,母子二人失和的现实原因。
武姜叛乱的失败,让郑庄公成功清除了申国对郑国的政治影响。为自己打败周桓王成为春秋小霸更进了一步。同时申国持续衰落,不久就被楚文王给灭掉了。
至于芮伯万的母亲,她叫做芮姜。因为芮国太小,史书对它的记载并不是很多。这个芮姜出自哪个国家还不得而知,但是从她的名字看,她应该是姓姜的。如果确实如此,她背后的诸侯国有可能与齐国有关。在当时的姜姓诸侯国可是还有不少的。
因为芮伯万宠妾太多就把他驱逐,这个理由未免太随便了。如果不是他们母子俩关系实在太差,已经快到拔刀相向的地步,那么只有可能是两人在政治上出现了分歧,这背后很难说没有芮姜身后诸侯国的影子。
我们回看芮国八年动乱,是不是很多事情都更清晰了?宠妾太多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只是礼崩乐坏下,有人开始打芮国的主意,在芮国渗透政治影响力了。而芮伯万只是做了和郑庄公类似的事情。
【昙花一现的母子夺权】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齐桓公建立一套争霸体系。高喊尊王攘夷,事实上尊王就是解决诸侯国公族内斗的情况,让那些国君的亲戚们遵守礼法,老实一点。攘夷就是集合各国之力共抗蛮夷。在这种背景下,政治混乱逐渐恢复到相对稳定。进而发展出后宫不得干政的习惯,也更加受到重视对联姻对象的防范。
在此之后,联姻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虽然仍然频繁的出现在诸侯国的博弈之中。但是大家都对这件事心知肚明,他们不会再因为所谓的联姻而在政治上露出破绽,更不会真把对方当亲人。联姻的政治目的也就越发纯粹起来。
在这样的社会发展中,虽然依然可能会出现太后掌权的情况。可是政治上的完善,让这些女人们的夺权之路愈发的艰难,这样她们也就更不愿意再为自己的国家谋取私利,转而依附于天然拥有权力继承权的儿子,因为这样对她们自己更有利。母子相争夺权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少见了。
不过看看后世的吕后、武则天、慈禧这些掌权的女人,这是不是母子夺权的一种新发展呢?尤其是吕后和武则天,她们在权力鼎盛的时候都想过让娘家的人当皇帝。从这一点看,这种母子夺权好像并没有彻底消失,反而在惨烈程度上更进了一步。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