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好朋友Linda找我倾诉。Linda和丈夫Bill自结婚起异地生活十二年了。如今Linda独自带着两个小孩在东莞,白天上班,小的孩子还没断奶,只有一个保姆帮忙,苦不堪言。Bill在深圳工作,夫妻俩和孩子只有周末相聚。最近一次吵架后,俩人都提出了离婚,目前正在冷战。
从女人的角度,我觉得Bill不用照顾妻儿,一个人潇洒快活过日子应该很爽,Linda却说,Bill认为自己每天下班后孤孤单单,就跟没有家一样。俩人这次闹离婚,经确认没有外遇等涉及原则的问题,只是双方都认为异地太久了,感情越来越淡,“拉扯得心很累,不如放过彼此”。
中国有句古话,穷则变,变则通,看来当务之急是解决异地问题。我开始苦口婆心劝导Linda要改变现状。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Linda,要么你去深圳工作,要么Bill到东莞来工作吧。”
毋庸置疑,Linda和Bill已经在这个解决方案上做了很多次尝试。可是双方找工作都不顺利,Linda还担心深圳的工作节奏快,压缩了照顾孩子的时间。Bill则认为深圳的教育资源比东莞更好,他从深圳过来东莞不合理,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
看来换工作这种一步到位的改变方法行不通,那只能曲线救国了,我提出第二个建议:“可不可以在东莞和深圳的中心点买房子,俩人各跑50公里住在一起?”
Linda摇摇头。以前确实考虑过这个方案,也去看了房子,可是每天奔波在路上两三小时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这样硬凑到一起住可能大家都疲惫不堪,何况远离市区对孩子的教育更加不利。
曲线救国也行不通,我只能拿出最后的“浓汤宝”,提出第三个建议:“你们夫妻俩要多理解对方,尤其是Bill,男人不知道带两个孩子多辛苦,你得适当引导他分担这些。”
这下Linda的委屈像钱塘潮一般汹涌扑来,她说Bill不但没有承担责任,还常常索要关心,像个安全感缺失的大孩子需要照顾。所以她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容易情绪失控,Bill又反过来责备她爱发脾气。
我们的谈话进入停滞,分析来分析去根本就是在兜圈子。Linda和Bill都意识到了异地是他们婚姻中的大问题,俩人都想尽办法改变现状,可是仍然12年都没有解决,正应了那句法国谚语:“变得愈多,越是不变。”
这时候,我遇到了《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被无数心理学和非心理学专业读者推崇,被奉为“解决问题之奇书”的著作。
这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美国心理学界非常有名的学者,保罗·瓦茨拉维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Palo Alto心理研究院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传播理论的领军人物,在家庭治疗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和另外两位Palo Alto心理研究院的研究员约翰·威克兰德、理查德·菲什合著此书。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很容易遇到近似Linda的情境——越尝试改变情况越是不变,因为处理不当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否定问题的存在,应当有所行动的时候却没有人行动。二是企图改变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当采取行动时却采取了行动。三是在错误的逻辑层次上采取行动(需要第二序改变)。”
作者认为,对于变化,一个最长久的错误推论便是,若某物为恶,其对立者必定为善,非黑即白。在Linda的案例中体现出来就是,夫妻双方都认为异地是不利于婚姻的,所以推论解决异地就是利于婚姻的。
在他们致力于解决异地问题时,夫妻俩进入奇怪的对抗状态——当Linda决定去深圳找工作的时候,Bill成了坐享其成那个人,这引发Linda的不满,因为改变的风险全由Linda承担。当Bill决定来东莞工作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心理状态。所以,当一方进一步,另一方就会退一步,形成“不变”的平衡,还衍生出新的问题,比如互相怨恨。
所以呢?也许Linda和Bill并不应该专注于解决异地的问题?——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作者可能会微笑着说“是的”。
作者认为很多人都陷入了“乌托邦症候群”,试图以乌托邦来改变现状,所导致的后果往往使问题陷入胶着状态,甚至更糟糕,而大家都知道,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
德国诗人费利德里希·荷尔德林曾说过:“国家之所以会变成人间地狱,是因为人们想把它变成天堂。”Linda和Bill典型的地方就是,双方都认为解决了异地一切婚姻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实际上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很多朝夕相处的夫妻也有各种各样的婚姻问题, 解决了异地问题,可能只是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
接下来,在解决问题方面,到了本书的重头戏,就是作者提出的“第二序改变”理论。
在讨论第二序改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什么是第一序。你可以理解“第一序”就是某个规则下已经构成稳定状态的系统,无论你改变系统中的哪个因素,另外的因素都会随之改变,最后系统仍然稳定。正如Linda和Bill的婚姻现在就是第一序系统,无论谁作出什么改变,都会触发另外一方的改变,最后婚姻关系仍然胶着。
那什么是第二序呢?第二序是第一序系统之外,逻辑更高的一个层次。比如开手动档汽车的时候,当前档位上踩油门已经不能使汽车加速,换挡就是相对于踩油门的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是一种重新框定问题的艺术,作者建议直接处理问题的结果而不是探究问题发生的假设性原因,多思考问题是什么(what)而不是为什么(why)。例如一个患者失眠,原因可以回溯到原生家庭某些错误的教育方式,比如他的母亲总是催促他睡觉,这似乎提供了失眠的合理解释,但对解决现在的失眠问题有帮助么?
当我问Linda最后一次和Bill吵架时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孩子生病她忙不过来,心情非常糟糕,Bill担心孩子,并且埋怨她。所以很明显,问题在于Linda需要帮手和理解,Bill应提供帮助和理解,而不是他们一致认为的异地。
第二序改变还是一种把现有系统置于更大系统中来看待的艺术。当你在噩梦中被追杀,无论如何也没法逃脱的时候,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尽快醒来。
最终,我给Linda的建议是:尝试以异地为可接受的常态来设计生活。或者离婚。
尝试以异地为可接受的常态来设计生活解决了“企图改变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当采取行动时却采取了行动”。婚姻生活中的小摩擦无论异地还是一起生活都无法避免,夫妻双方更应该关注如何互相理解和支持——这也是任何婚姻问题中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
离婚则是打破目前稳定系统的“第二序改变”之一,但其风险也显而易见,人到中年,两个孩子,以及不可预测新的系统将如何构建。
这就是《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在Linda和Bill闹离婚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这本被无数人评价为“可以打通任督二脉的奇书”中还有更多令人茅塞顿开的案例,它也是我后悔没有早点读到的书之一,希望对你解决浆糊般的问题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