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例行给家里打电话的时间。
打开通讯录,排名前三分别为阿弟、阿妈、阿爸,用“阿……”的格式存号是为了让我生活中重要的人占据首要位置。如此一来,每次打开通讯录最先进入视线的就是他们,是为方便,即便不打电话,只是看着这些可爱的称谓也可稍稍抚慰思念之苦。
“嘟嘟嘟……”大概五秒后,电话那头有了动静,“喂!干嘛!”是老弟。
每次我会分别和他们通话大约五分钟,跟老弟谈论的多半是一些调侃吐槽的事儿,比如他们班主任又添了几条不近人情的班规,最近前排女生老是故意找岔等等;老爸每次都会给我报天气,一周之内哪天会变冷要添衣哪天有小雨记得带伞,也会问我最近的课业怎么样考研准备了吗;妈妈的第一句话是“大儿吃饭了吗”,因为我每次都在饭点打过去,然后就是要多吃饭啊要吃吃好的好好打扮自己多买点衣服之类的。
三人的关注点不同,但最后的一句话不约而同一定是“钱还够吗?要不明天给你打一千?”够,真的够,放假没准儿还有剩余呢!每一次,我都这么回答。
倒不是我逞能,我是真的花钱不多。不信?我给你算一笔账吧。
一周七天,早饭3元,午饭10元,晚饭不吃或者以水果代替,每月买水果50元,电话费50元,偶尔买衣服或者买书,加上一些杂七杂八,每月生活费在六百块钱。妈妈每学期给我三千五百块钱,每学期算五个月,还可余五百块。
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标准算是节俭的还是富足的,但在我周围的圈子里算是节俭了。
我也没有刻意节省,只是从小到大一直不敢花钱。小学时是被逼的,家里没钱,妈妈每周给三块钱,那是一毛钱馒头一毛钱咸菜就能喂饱一顿饭的年代,那时钱还没有变得这么不值钱,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周三块钱刚好够吃。后来我就觉得,我每天只需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就好,吃饭能饱就好,我也不用很多钱啊,于是初中的生活费是每周二十块,高中是四十块,涨钱大多是因为学校食堂的饭菜变贵了。
我的节俭曾一度是我妈向别人炫耀的点(主要是除此之外我毫无亮点值得她骄傲),每遇同龄人的家长,她都要跟人家说“我闺女可懂事了,从不乱花钱,要买啥都提前跟我报备”,嗯,这一点我赞同。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周围同学大都血拼了一把,趁着降价各种有的没的买起来,是不是急用另说,不用就屯着,早晚会用。我看着购物车里的清单,都蛮想买,都蛮有用,但看看价格还是狠不下心来,呃呃,即便有优惠也是舍不得呢!最后,买了一件羽绒服,一个储物箱,一个书包,好了,这就是我的双十一。
在花钱这件事上,我一直很小心,小心到有点抠门,买衣服鞋子包包配饰什么的一定要自我纠结很久,聚餐k歌逛街等活动能不去就不去。但在有些事上我就有些大手大脚了,比如心血来潮想看一本书会立马在当当下单。这主要是受我妈的影响,她有句名言:“不该花钱的地方一毛都不浪费,该花钱的地方绝对不要手软。”
我妈还有一句名言是,人在江湖飘,一毛钱憋到英雄汉。所以,每年开学我会先拿出五百块钱作为应急预案存入不常用的卡里。
这些年来,在拮据的生活费和我妈的金钱观的影响下,我对钱这东西一直保持敬畏。敬的是用钱可以买来很多喜欢的东西,可以让我吃饱,可以实现愿望。畏的是钱让世界变得冰冷,让贫穷的人更加贫穷,让欲望极速膨胀。
我永远都记得,小时候因为没有几十块钱,我们家过年连白菜豆腐馅的饺子都没有;我永远都记得,隔壁张爷爷生意失败,讨债的人堵在家门口,他一连六年有家不能回;我永远都记得,烈日下布满脚手架的工地上,爸爸高大健壮的背影在高楼大厦间的渺小。
生活会对坚持不懈的人回报以温柔,我不用过一顿饭两毛钱的日子了,我们家有新房子住了,我妈会说“好好打扮自己,多买点衣服,学着化妆”,不富裕但自足的生活让我很幸福。但那些贫穷的映像比富足给我的印记更深,所以至今我对钱这东西保持敬畏,至今不敢花钱。
我常想,我此生或许永远赚不了大钱,因为我对钱的欲望一直都不强。吃饭能填饱肚子就好,吃的健康就好;衣服冬保暖夏清爽就好,合适就好;住处有卧室有厨房有卫生间就好,能遮风避雨就好……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最多最多就是这些“就好”,十分屌丝。
那天下课,在回去的路上,舍友说:“我姐的同学都很惊奇,我都大三了,生活费竟然一点都没涨,还是1000块。”
又一次我无言以对,这个,有什么好奇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