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你的书架上也摆放着几本一直想读却死活读不下去的书。
相信别人也和我一样,经常遇到老难题:经典好书读着痛苦,读不下去怎么办?
在文学领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高居“死活读不下去之书排行榜”前列。我现在很少读文学作品,只以投资+新知类图书举例,想来道理也是通用的。
这几本都是在书架上摆放很久却还没读掉,共同特点是:厚。
芒格老爷一向推崇格栅思维的构建和多元知识的吸纳,而他推荐的书也很少直接说投资的,而是以对世界的认知为中心,跨越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计算机等)、历史、人文、传记、思维方式、心理学等等,这些书也大多是跨学科分析问题的典范。
可惜,隔行如隔山,而且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差异巨大,对于我们这些文科出身的人来说,这些书以难读难懂居多(不懂理科生的世界,不过想必学理出身也有知识盲区)。
比如,《影响力》(心理学)、《清单革命》(医学+思维方式+自我管理)、《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等就比较好读。浅显易懂但颠覆以往认知的道理,结合上身边随处可见的案例,让人印象深刻,活学活用,现学现卖。
但《深奥的简洁》(物理+气象+混沌理论等)、《温度,决定一切(内地最新译本:迷人的温度)》(物理+化学+宇宙学等)这种,虽然是科普书籍,但可比普及的级别高多了。书的开头通常是比较有意思的案例,吸引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进去之后可就不容易了,应接不暇的科学发展史和中高阶科学知识,晦涩难懂,让人难以抵挡。一招招扑面而来,在“这说的是什么、太深奥了”、“MD我是不是智商堪忧”、“当年为啥学文不学理要不要回炉改造一下”、“这TM跟投资有什么关系”、“芒格怎么可能错,一定是我错了”等等情绪之间波动,简直就要放弃阅读了。
除了芒格推荐的这些书,还有些类似阅读体验的书,例如《金融炼金术》、《上帝掷骰子吗》、《摩根财团》、《GEB》等。
有好多次,我都读着读着昏昏欲睡,但又考虑到换本书看的话、前面看的一定会忘光又白看了,最后干脆扔在那里,等思路清醒之后再拿起来。期间还会切换到好多碎片化的信息和阅读中。大量的时间就这么耗过去,一本书读了一个星期还没结束。而日课笔记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希望这样的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读书难、读书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种厌读情绪,大概正中了芒格老爷“突突突”的扫射范围——芒神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于拿着铁锤的人来看,每个问题都像钉子。”
而我们天生就倾向于做“铁锤人”,希望只拿一把锤子,就通吃所有情况。遇到问题,我们习惯只用一个思维方式、一种办法去解决;看书,我们也习惯一个道理、一个主旨贯穿全书。我们倾向于接受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阅读并不是在阅读别人,而是在映射自己。
这种习惯性的映射,结果就是,读再多的书也没用,只不过是强化了我们的旧思维,所谓新知,只是给旧思维框架里增添些案例。所谓“愉快的阅读体验”,其实并没有什么收(luan)获(yong)。
阅读这些新领域的书,就像是去捡起一片片拼图,慢慢地在大脑中移动摆放,逐渐拼出芒格格栅思维的完整图谱。学习芒格好榜样,如果只是去读一本《穷查理宝典》,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遵循简单的原则,或许也够用了;不过如果还想努力追逐一下芒神的脚步,尽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智慧,这些拼图就不得不去一块块收集整理拼搭了。
回到题目:遇到读不下去的好书怎么办?
有很多人喜欢给出这样的建议:这说明不适合你,放弃。
No!No!当然,有可能是当初选书就选错了,这并不是一本很好的书(可能是作者文笔差、思维乱,或翻译差)。但我们前提是类似芒格推荐的这类经典(质疑权威是有必要的,但对于非天才的芸芸众生,基本的知识体系都没有,质疑多数是在浪费时间)。选择这本书之初,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本自己需要读的好书,甚至知道读它时注定痛苦。于是,我将对它做出以下尝试:
1、重要的是建立知识框架,很细节的知识点可以略过。
2、遇到与自己认知相悖的内容,立刻记下来,并去查阅。
3、先不要总结,先记下里面印象深刻的案例。
4、反思自己为什么读这本书,列出相关联的新知。
5、去找找别人的深度书评,看有没有自己没想到的启示。
6、 实在还是读不懂、觉得没收获、但仍然对此领域有兴趣,就去找更浅显的书打基础。
7、在今后尽可能多的场合进行回顾联想、温故知新。
以上,是最近读芒格荐书《迷人的温度》后想到的。读此书时,后半程痛不欲生,几度中断,终于完成,读书笔记随后奉上,并将遵守以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