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只剩下修改和reference,清洗了床单被罩,吃空了冰箱里的食物,就满心欢喜得坐着火车去伦敦了。Layla 和我从不同的城市出发,一路向南,到国王十字火车站时,她已经在等我了。路过9又二分之一站台,被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排着长队的哈迷们惊呆,为了和心爱的站台拍个照可以等候一整个下午。一出火车站就像忽然出现在看过一百次的明信片里,只想开心得大笑,我终于来伦敦啦!
第一次住 Airbnb,整栋楼是现代工业风,白色和墙体配着铅灰的金属结构。房东是对儿Gay,两个人甜蜜到wfi密码都是他俩的名字。我们见到的那个意大利小哥笑起来有点像小贝。但总是记不住他名字的发音。
室内现代简约,有很多绿植点缀。无论是茶几还是吊灯都设计得很用心,都是很有生活情调的人。特别喜欢木质的家具,有天然的纹理,简洁又温馨。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浴室闪闪发亮连丝水渍都没有,杯子和牙刷的摆放朝向都一样。我和 Layla都怀疑俩小哥有洁癖和强迫症。客厅有落地窗,可以眺望到不远处的公园。
晚餐去Koya Bar吃日料,这家店被很多旅行杂志推荐。那种日式围着厨灶的吃台有种温馨的烟火气。推荐牛肉饭。
这是我第一次看歌剧,《悲惨世界》是很热门的歌剧,一票难求。我提前一个多月买票也只能买到位置并不太好的第三层,有一种上帝视角。Queen’s theatre装饰古典华丽,座无虚席。整个舞台就像一个巨大的旋转门,每旋转一次,场景和灯光就变换交替,从车间到病床,从乡村旅店到革命前线,一一演绎,从没想过那么一方舞台能够展现出那么宏大的故事。看过这本书,所以并不难理解。t很喜欢饰演芳汀的演员,嗓音细柔,悲怆时却有振聋发聩的力量,数度让我几欲落泪。三个小时的故事,半个小时中场休息,结束时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息,演员一次次鞠躬谢幕,那场景令人难忘。
散场后已是深夜,剧院外的街道依旧人来人往霓虹闪烁,我才真实得感受到,这里是伦敦。
第二天去Ozone 吃了早饭,工业风的装修风格,有砖红的墙体和金属管道装饰。这里的甜粥煮得和浓稠,加了酸奶和姜丝。面包片上涂了甜辣的酱。
第一站必去大英博物馆,天气很好,天空映得网状屋顶蓝莹莹的,像置身海底。租了电子解说器后分头行动,中国馆在闭馆维修,古埃及馆一如既往得拥挤,到处都是学校组织的小朋友,葱头一样的各色小脑袋好奇得趴在玻璃上。只要戴上解说器,瞬间就与人潮隔绝了,沉浸在配乐和磁性解说中。想要一天内逛完大英博物馆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次都有一次的收获。我只参观了埃及和美洲馆。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美洲,他们的信仰都围绕着生存与死亡,将死亡当作另一种开始,崇高而神圣。
在中国年轻人的大力支持下,大英博物馆对面的coco奶茶成了它的配套景点,4磅一杯50便士一份配料的价格也依旧排起了长队。异国他乡尝尝祖国好味,多少钱都不算贵。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下午便去查令十字街寻找84号。可惜时移世易,查令十字街书店林立,却不再有84号。那里已被其他店铺取代,只有店门口镶着一面铜铸圆牌,上面写着:“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汉芙的书而举世闻名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原址。”
傍晚在英国人物肖像博物馆看都铎王朝和斯图尔特王朝的人像油画。苏格兰玛丽王后,伊丽莎白一世,亨利都铎和皇室贵族都在画中身着繁复衣饰。当时的我还对英国史一无所知,看的满头雾水。现在想来,自己辜负了多么珍贵的机会。
古代油画展览厅总是用华丽的壁纸和幽暗的灯光营造了一种古典氛围,再加上壁炉和书橱就像是城堡里的书房了。参观的人有的静立沉思,有的坐在长椅上凝神端详,不动声色的外表下不知有怎样的思潮翻涌。
夜里沿着泰晤土河散步,远远看到伦敦眼和大本钟,也算了了一桩心愿。双层巴士和红色电话亭,还有街道飘扬的米字旗,过去关于伦敦的印象,全都亲眼所见。
忽然想起那句话,如果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一定厌倦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