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对父母会“变老“这个事情,基本没有概念。
只记得一件事,有天睡梦中哭醒,母亲问我怎么了。我说害怕父母会死去,离开我。真的是个奇怪的梦,至今记忆犹新。
自打离开故乡上大学开始,我就发现父母开始衰老。正因为求学在外,寒暑假才能回家一趟,所以感觉越发明显,面貌的变化让我的心咯噔一下。
一转眼,我已工作十年有余。在我回到上海与他们共处的日子里,反而觉得衰老没有那么明显。可能是朝夕相处,我的感觉有点麻木了,也可能是父母的恋子之情有所依托,所以衰老症状有所缓和。
期间,我经历了娶妻、生子、升职等人生大事,父母也随我或喜或悲。不经意间,还是发现父母的白发越来越多,行动开始变得没那么快速了。偶尔会同件事和我说两遍而不自知。这些都是老了的表现,我只默默记于心,不愿说破,伤了他们自尊。
这次家里装修,表现尤为明显。很多事情即使我反复叮嘱,但结果还是忘记了,或者说我没嘱咐过。我突然意识到,父母真的老了,我应该为他们的晚年生活谋划一下。
先从身边小事做起吧,在与父母同住的这套房子里我考虑了适老设计。
1.进门处考虑了坐着换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2.卫生间考虑了干湿分离,预留了马桶装扶手的可能性。
3.厨房三面操作台,考虑了回转半径和在厨房进餐的可能性。
4.整套房子通道宽度满足轮椅通行和回转半径,室内无明显高差。
当然还有很多针对老人的设计要求,我找了份资料来说明。
设计创造的价值是无穷的。同时,设计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通过物理层面去表达对父母的关心是远远不够的,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得到慰藉。儿女是父母的传承,而子女工作太忙了,就只能把注意力转移到孙儿这一辈了。
在这里我也大声疾呼下,做子女的再忙也要回家看看,或者被看看。如果实在抽不出身,那么派孙子辈的去客串下也是很好的方式。
在国外有报道:养老院的老人和儿童多接触,对他们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我一直认为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上,人和人之间就是个“互助组“。正因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分工合作,去完成纷繁世界的种种“打怪,练级”任务。
我们和父母何尝不是这样的关系。很多时候与父母住的“一碗汤”的距离,看似老人在照顾小辈,小辈又何尝不是在精神慰藉老人。而当父母行动不再方便时,看似小辈在赡养父母,其实何尝不是父母在精神上支持着子女。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80后这批,很多处在中年危机之中。不少无形的束缚,许多的无奈。
但恳请注意:
你的父母如果钥匙找不到了,千万别埋怨他们,换个锁芯没多少钱。
相同的事情你爸已经跟你说了不止三遍了,也别不耐烦。拿出你对自己子女的态度就可以了。
一个事情,你和你妈叮嘱了好多遍,可还是不记得、弄错了。那么买点便签纸,做好物品的归类和整理,让他们通过联想去找东西。
举例说明:如果是洗衣服相关的,在我家就去阳台找;和烧饭相关的,就去厨房找。。。
我们身处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会和老年人有交集。虽然我们无法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将自己的所学和所为应用到对自己父母的善待中,绝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80后们,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