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二 以终为始
这是一个关于愿景的习惯。
我们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是经过二次创造,先在脑海里酝酿,然后进行实质的创造。不管是个人、家庭、团队还是组织,我们在做任何计划的时候都是先拟定出愿景和目标,而使命宣言可以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
到底什么是使命?
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这样一段对白,爱丽丝说:“你能告诉我该走哪条路吗?”猫说:“那就要看你想去哪儿了?”爱丽丝回答:“我不太关心去哪里。”猫说:“那走哪条路又有什么关系?”
使命犹如一座灯塔,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没有了使命,我们就会迷失方向。那么个人使命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什么对我最重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具备哪些品格?什么是我最希望拥有的?我将如何发挥我的影响力?我希望留下些什么?
以下是一位想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妇女,她写的个人使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我兼顾事业和家庭,因为两者对我都很重要。家庭是平安祥和幸福之地,我要以智慧来创造整洁温馨的环境;并教导子女有爱心,进取和充满理想,培养他们发挥才干,积极主动追求人生的目标,避免养成恶习,不断改进自己;金钱是人的奴隶,而非主人,我要追求经济独立,量入为出,并定期储蓄或投资一部分收入;我愿贡献金钱和才智,改善他人的生活。
这个使命写得相当好,你会问怎么做到以终为始?实际上有六个步骤:使命、角色、目标、计划、实施到评估,缺一不可。
有了使命怎么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有一种方法叫:想象五年后的你。当你在最困惑的时候,不妨静下来问自己,五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在做什么,你是否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呢?如果连你自己要的是什么都不清楚的话,别人又怎么能帮你安排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个远大的目标,由远及近制定计划,开始踏踏实实的行动。许多人高估了自己的一生,却低估了自己的下一个五年,许多人高估了自己的一天,却低估了自己生命的此时此刻。要时常问自己,在我的生命里,我的下一个五年在哪?以原则为中心有目标有计划。
这就是习惯二,以终为始。
习惯三 要事第一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管理的习惯。
著名的诗人歌德说过,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而牵绊。
一个忙得晕头转向的人,为什么会盲目?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究竟什么事儿对我们最重要,所以每件事儿好像都很重要。因为每件事好像都很重要,所以我们不得不每件事都做,有些人看到我们每件事都做,所以他们期望我们什么都做。每件事都做,让我们非常忙碌,所以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究竟什么事儿对我们最重要。
这一段像个绕口令。当有人问我们最近忙不忙的时候,我们经常回答:“忙死了,忙死了………”忙,从造字者的本意来看,一个竖心旁一个亡,就是心死。
你会问如何能够做到从容不慌不忙的?书中有一个著名的时间管理矩阵,把时间按照紧急性和重要性分成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又急又重要。例如我们赶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的路上,车胎扎了。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急。像个人下一步的读书计划。
第三象限,急但是不重要。我们的各类快递就是这类事情。
第四象限,不急又不重要。等人的时候漫无目的的翻看微信,想想是不是这样。
调查发现普通人的时间一半以上花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上,也就是忙于处理紧急的事上。而真正的高效能人士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第二象限,也就是未雨绸缪,为下一步的计划做事前的准备工作。要用好这个时间管理矩阵,给大家一条总的原则:重要性大于紧急性。我们根据事情的紧急性决定什么时候要做,而根据事情的重要性来真正决定花多少时间来做。
英特尔CEO格鲁夫有个重要的习惯:每天早晨8点到9点半除了美国总统的电话,其他电话都不接。
假如你能有一个小时,不受任何人的干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些事情,或做一些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这一个多小时啊,可以抵得上一天的工作效率,甚至有时候比你三天的工作效率还要高。要管理好时间,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知道取舍;用充分信任型授权,让被授权者自行决定如何完成任务,并对结果负责。重要的事情要先做着。
就是习惯三,要是第一。
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这三个习惯排在前面,为什么个人成功要先于公众成功?
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六岁的印度男孩,和甘地住在同一个社区。这个小男孩儿非常喜欢吃糖,牙齿都蛀光了,还得了糖尿病,浑身长了芥子非常的疼。孩子的父母带他去看医生,医生说:“停止吃糖,否则病就好不了。”可是这个小男孩就是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最后绝望的妈妈带着男孩来找甘地,看他有什么办法,说服孩子,停止吃糖。甘地说:“十五天后再来找我,我会和孩子说的。”十五天之后妈妈再次带着孩子来找甘地,甘地把孩子叫到一边儿,在他的耳朵旁耳语了几句,谁知孩子回家后,立即就改掉了吃糖的习惯。那孩子的妈妈非常不理解,她又去问甘地:“为什么你让我们十五天之后再来?让我们多受了这么多天的苦。你又是用什么魔法让孩子不再吃糖了?”甘地回答说:“我根本没有什么魔法,当第一次你来找我的时候,我自己还在吃糖,我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事儿,怎么能够让孩子去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独立是互赖的基础,修身是公众成功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它的基础就是自制和自知之明,这就是为什么取得个人成功的三习惯放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