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并整理张宏杰先生关于曾国藩的演讲稿时,我发现年轻时的曾国藩身上的问题,跟我当前身上的问题很像。特别是张宏杰先生总结的三个问题,我发现,我以及身边的人身上也基本一个不落。今天就把曾国藩的缺点拎出来说一说,看看他是怎么改正的。我们也可以借鉴学习。
曾国藩是晚晴的一个重要人物,对整个中国的近代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后来还称为半个“圣人”,但实际上在青年时代,曾国藩身上有很多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地方,有很多的缺点和毛病。
— 1 —
曾国藩的三大毛病
著名作家、学者,《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者张宏杰先生总结说,在刚刚进京当官的时候,约30岁前后,曾国藩的书信、日记反映出曾国藩身上有三个方面的毛病。
第一个是比较浮躁,坐不住。曾国藩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子、非常爱聊天的一个人。因为他酷爱交往,所以用来读书、学习、提高的时间不是很多。
在《曾国藩日记》中记载,有一次翰林院放了40多天的假,放假之前曾国藩给自己做了一个很详细的规划,说我这40多天,我要读哪几本书,哪些方面要有进步,要做多少篇文章,等到40天完了,曾国藩给自己做了个总结,说我就写了三封家书,别的什么事都没干,成天就跟人家下棋、聊天、串门。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比较傲慢,修养不好。虽然曾国藩在考秀才的时候,考得很艰难、很曲折,但是他后来考举人、考进士考得很顺利,在他的朋友圈当中他是第一个中举的,也是第一个成为进士的,所以曾国藩就有点顾盼自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别人都强。
在他进京做官的时候,他请求自己的老祖父给他两句嘱咐,他的老祖父不识字,但是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尔的才是好的,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就是说你是有才能的,做官肯定是有前途的,你要是身上这个傲的毛病改了,你就更好。可见老祖父对他比较了解。
那么到了北京之后,他交了很多朋友,他的两个最好的朋友都说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傲慢。他的好朋友陈源兖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就是说曾国藩从脑瓜顶到脚底跟,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傲慢的气息。这个应该说是人在一定的年龄阶段都要经历的一个心态。
所以,因为修养不好,脾气暴躁,曾国藩到北京的头几年经常跟朋友们发生冲突,还经常跟别人打架。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的主事郑小珊,在朋友请客的场合,因为意见不一致,就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了,然后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曾国藩在日记当中说是“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骂了很多非常难听的话。张宏杰先先形象地说,曾国藩与人吵架骂人,也互相都“问候”到对方的亲人了。所以,曾国藩后来非常后悔,说这种举动实在是有辱斯文。
第三个毛病就是比较虚伪。当然我们说曾国藩比较虚伪,不是说他多么大奸大恶,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对别人有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而且说话的时候也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这方面的毛病很重,比如他有一则日记说,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四,有一个叫黎吉云的朋友来拜访他,“……示以近作诗。赞叹有不由衷语,谈诗妄作深语”,就是黎吉云到家里来拜访他,拿了一叠刚写的诗,请曾国藩给点评点评,看看这诗写得怎么样。
曾国藩拿过来一看,这诗写得真不怎么样,但是一开口就说,还不错嘛,很有进步,这首这不错,那首那不错,说着说着就开始显示自己在诗学方面的素养,说我最近读了什么什么书,我感觉这儿你应该这么写,那儿应该那么写……聊了半天。
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把黎吉云送走之后,他写日记中记到刚才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感觉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做得有点太过了,也太能装了,太能夸夸其谈了。所以年轻时代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不仅是智商平庸,在性格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见的缺点和毛病。
— 2 —
曾国藩的自我挣扎
那么他是怎样成为后来大家眼中的圣人的呢?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在他30岁这一年,这一年他刚刚到北京做官,虽然他28岁中了进士,29岁回老家休息了近一年,29岁到北京开始做官。
到30岁这一年,他交了很多朋友,他发现从这些朋友身上他发现了一种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跟他在湖南乡下所结交的那些读书人大不一样。而且儒家学说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就是说再普通的人,也可以通过刻苦的心性修炼,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我们都知道人的追求是分多个层次的,最高追求就是人格方面的追求,是人生境界方面的追求,所以在30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就是说他的一生一定要刻苦地磨练自己,做一个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只能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那么他怎样学做圣人呢?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写日记,每天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然后在日记当中给自己立下一些课程的标准,其中日课12条比较让人熟知。
比如“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易经》,多少天作一篇作文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曾国藩的学习效率大有提高。当然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想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你立了志就能做到的。
我们在读《曾国藩日记》时,会发现大量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一些行为标准但是没有做到的例子,还有大量他自我挣扎的例子。比如,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他到一个叫陈岱云的朋友家给陈岱云母亲拜寿,他原来的计划是上午拜寿,中午吃顿饭,下午就回家学习,但是吃饭的时候,另外一个朋友何子贞(晚清著名书法家)让曾国藩到他家里去玩,曾国藩丢不开面子就去了。
去了之后,何子贞爱下围棋,就拉着他下了两盘围棋,下完围棋之后,曾国藩还不想走,就站在那儿看别人下棋。他一边看人下棋,一边在心里进行自我搏斗。最后,曾国藩抽身退步,回家继续读《易经》去了。在《曾国藩日记》当中,这样的记载是非常多的,证明任何一个人想改变自己都是不容易的。
那么,曾国藩通过写日记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他在日记中就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从头到尾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说这个事虽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
所以说他撂下笔,马上就跑到郑小珊家里登门赔罪,说那天那个事有很多失礼的地方,请他多包涵。郑小珊也很感动,说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登门道歉,于是留曾国藩吃饭,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曾国藩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纠正经常爱犯的言不由衷、给别人戴高帽子的毛病,每天谁来拜访后,他都要在日记中写下聊了哪些内容,做一些回顾与反省。
张宏杰说,曾国藩的修身,对我们比较有启发的是,他通过外力来监督自己。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好面子,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就好比说一个个基因不佳的竹子,自己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的,但是要把它种在竹林里,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它要与这些竹子一起争阳光,于是它本身也就长直了。所以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
曾国藩写日记有一个特点,跟今天的人写微博很像。现在一则微博是140字左右,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写完之后,他会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传阅,隔一段时间,把这些日记拿去让他们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里的跟帖一样。
所以,今天我们看影印出来的曾国藩的日记,有些地方就有朋友的批语。曾国藩这样做,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就不好意思偷懒了,就不好意思违背自己的诺言了。
张宏杰说:曾国藩的行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也可以有极大的提高,他的胸襟可以扩大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你要是真的刻苦地自我磨砺,也会变得睿智起来。
曾国藩的修身,体现在经济上,就是拒绝任何一笔灰色收入。做圣人,首先要做一个清官,在钱财上不能有污点。所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经立下一个誓言:“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他在家书中说,我向你们起誓,你们监督我,我这辈子绝对不靠做官发财。所以曾国藩在北京期间,他宁可去借钱,宁可去借高利贷,也不谋求任何一点灰色收入。
所以日子就过的非常窘迫,雇不起仆人,也无法资助自己家里的亲人。在曾国藩的日记中,我们也会发现跟钱财有关的很有意思的记载。比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有一则日记记述,“昨日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
大意是说我白天出去跟朋友吃饭,听到这个朋友说他得到了一笔“别敬”(指地方官送的银子),我听了之后心砰砰跳,非常羡慕他,又想起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朋友发了一笔财,我在梦中也是非常羡慕,我梦中都这样贪财好利,可见我这个人的本性是多么卑鄙。他把这件事写到日记中进行反省。
还有这一年十月十九日,曾国藩在日记中说,“两日应酬,分资较周到。盖余将为祖父庆寿筵,已有中府外厩之意,污鄙一至于此!”就是说,这段时间“随份子”“随”得特别周到,谁有事通知我都去,而且“随”的钱都很多,我为什么这么做呢,仔细一反省才发现我这心里暗自在打一个小算盘,因为我的祖父过一段就要过生日了,我想在北京给他办一个寿宴,想趁机多收点朋友的钱,缓解我的财政压力,说我还要学做圣人,我打这样的小算盘,实在是太可悲了。
张宏杰先生说:那么曾国藩写这样的日记是批评自己,但是我读这些日记,说实话,我感觉很心酸,我认为这个并不能证明曾国藩的人格是多么卑劣,只能证明清代的财政制度、官员的薪俸制度是多么的不合理,让这些奉公守法的清官、这些安分守己的京官,面临多么大的经济压力。
作者 张宏杰 郑志方(注:郑志方 媒体人 蒙正读书微信公众号主笔)